好書推介

與成功有約 — 尋找你的人生儀式感

近來,「儀式感」一詞很流行,甚麼人生需要儀式感,18歲要行成人禮;中、西,甚至是日本流行的白色情人節都必須慶祝;生日必備生日蛋糕;紀念日必備鮮花及燭光晚餐,使特定的日子不再一樣。《生活需要儀式感》的作者李思圓認為,儀式感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儀式感,是一種對生活認真、尊重、敬畏且熱愛的態度」既是生活態度,也是素養、堅持和熱愛。

鮮花蛋糕齊備方是過有儀式感的生活嗎?

閱讀這本書時,我對流於形式的儀式感並無多大興趣,反而欣賞作者強調的生活態度,特別是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如何踏出舒適區(comfort zone),堅持向理想邁進。

 

別永遠不出發

 

「世上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條,但在路上的只有兩種,一種人永遠都在『想像出發』的路上,遇有一種人一直都在『出發』的路上。」

【書介:《才不是魯蛇:錢少事少、周休五日的快樂人生》】

當時代不斷進步,社會物質富足時,人們反而渴望回歸純樸。《才不是魯蛇:錢少事少、周休五日的快樂人生》,作者大原扁理透過此書分享他的自身經歷和他如何實踐周休五日,也可以活出幸福人生的方程式。

 

想人生過得幸福,到底一個月需要賺多少錢才能達到? 五萬? 十萬? 還是一百萬? 作者每周只外出工作兩天當兼職護理員,月入十萬日元,折合相當於六千港元,他居住在東京近郊的區域,屋租連其他生活開支只需每月約七萬日元,折合相當於四千港元,間中還能享受一日的溫泉之旅。作者大原先生曾經每日無常加班,有時假日也要補勤,工作累得回到家中也不想做飯和打掃、洗衣服,雖然可以靠著買外賣和請鐘點勉強過活,但這樣的人生真的會幸福嗎? 

 

因此,大原先生從二十歲起,開始了他的都市隱居生活,轉眼以這種方式生活了十年之久,每天只有感恩沒有抱怨,因為出外工作的時間少了,要處理複雜的人事關係的機率也減少了,煩惱當然自然少了啦! 大原先生每天有著規律的作息和運動,日常三餐以簡單的粗食為主,間中也會和朋友外出聚會,其餘時間如打掃、洗衣服、外購日用品等雜務會按照當日的心情,隨心所欲而為,這種幸福相信羨煞了不少都市人,對嗎?

 

【閱讀分享】《吃佛》Everything but freedom

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
作者: Barbara Demick

2022年看的另一本好書,在5月的時候看完,曾想記下一些甚麼,刪刪改改還是沒寫成,像維根斯坦所說:「對於不可言說的,必須保持沉默。」

藏族小鎮阿壩,是共產黨最早入侵西藏的地方。三十年代,紅軍與國民黨戰敗,逃到該地,飢餓不堪的士兵洗劫寺廟,發現寺廟的佛像擺設是以麵粉與酥油做成,便把佛像一掃而空,狼吞虎噬進肚子,書名吃佛源於此事。

書中寫了幾代藏人的個體故事,穿插共產黨「解放」西藏的發展史,這樣的敍事下,我們旁觀書中人的命運受時局牽引撥弄,把他們洗刷成他們不曾預料的模樣。唏噓不只在於這並非虛構與實屬巧合,更在於合上書本之時,意會自己根本無從對這場苦難有真正的認知與了解。

七十年代,七歲的才嘉被召去觀看公開處決,看到家屬想把佛教護身符塞進死者口袋,一名中國士兵走過來攔住,一把奪過護身符,扔到雪地裡。對才嘉來說,這才是比處決更殘酷的事情。

他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但是他們不在意。

閱畢全書,那積存的鬱悶,我想是來於這種對生命的不在意。

而他們也抗爭過,不過在戰局的最初,戰果就早已塵埃落定,在意的人總是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