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

好書推介與應用:《生時間:高績效時間管理術》

你是否曾想過,你的時間都花在哪裡?

 

時間管理是現代生活中至關重要的技能之一,決定著我們的效率、成就和生活品質。在這個充滿忙碌和網絡干擾的時代,我們往往陷入時間的陷阱,無意識地讓瑣事佔據我們寶貴的時間。筆者想同大家分享一本關於時間管理的書—《生時間:高績效時間管理術》,作者通過一系列實用的方法和策略,教我們如何重新掌握自己的時間,讓每一分每一秒都更有價值。

 

在書中,作者分享了四個關鍵步驟,幫助我們重新塑造時間觀念,實現更高效的時間管理。

 

 

Make Time 模型:

1. Highlight

2. Laser 和 Energize

3. Reflect

 

以上資訊來自《生時間:高績效時間管理術》

 

影評|電影《斷網假期》呈現斷網導致的世界末日 揭示人類失去網絡即成「廢人」

網絡是人類的必需品,若是失去網路便是世界末日,人們亦會隨即喪失求生本能,形同成為「廢人」。美國驚慄電影《斷網假期》(Leave the World Behind)於2023年12月在Netflix平台上存,隨即登上香港區十大電影排行榜。這套作品改編自同名小說,而且擁有華麗的演員陣容,包括奧斯卡金像獎「影后」茱莉亞羅拔絲(Julia Roberts)及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馬許沙拉艾利(Mahershala Ali)。故事講述一家四口某天突然決定前往長島的一間豪華民宿度假,期間卻遇到網絡攻擊而衍生的各種驚險情況,在深夜更有兩名陌生人突然來訪,讓原本愉快輕鬆的度假逐漸成為一場惡夢。

捧偶像?拆偶像?建立兩項網絡素養

本週 Rubberband 成員黎萬宏(泥鯭)批評姜濤的歌藝和行為,惹來大量姜濤以至 Mirror 的擁躉不滿,紛紛反擊,如此反擊掀起網絡罵戰,一邊自然是上述擁躉,對家則是同意泥鯭言論者、認為姜濤應受批評者,以至一向不喜歡 Mirror 的人。兩幫人包攬的人等漸多,電台節目主持、非娛樂界的網絡KOL等,也涉足爭論。最終 Rubberband 發表道歉聲明,事件似乎告一段落。網絡論戰,離不開拳來腳往,互潑污水,轉而寂寥的頃刻,大眾就發現了無建樹。有人指責以往的民主運動行禮如儀,次次和平散去;方今舉目可見,人畜互毆一輪,只剩大量網絡垃圾言論,網軍不和平收隊,又該如何評價?我大膽建議,香港人戒除兩件事,如果成功,有望在全世界的網民之中屹立於文明開化的高地。

 

認真造阿儀

亞洲心動娛樂(下稱亞視)在過去的清明節為旗下員工薛影儀推出新歌《一加一等於阿儀》,在網絡上廣受注目,連尊貴的立法會議員何俊賢也響應熱潮,評論幾句。亞視對阿儀的定位如何,有常識的自然知曉,不喜者指責亞視「消費」和欺凌薛影儀;中立者稱之為利用薛影儀的奇特之處來製造話題,吸引大眾注視。無論所持立場如何,阿儀不具備足以在演藝圈立足的歌演技藝,是不爭的事實,借取笑她的怪形怪相來獲得娛樂,是另類趣味。今日觀看與阿儀相關的產品,除了維持這種惡俗眼光外,觀察其他工作人員的表現,成為「閱讀阿儀」的常識。

 

網絡民粹——圍牆還是更廣闊的疆域?

當今大眾生活已和網絡密不可分,近年有好消息,就是漸少人以「虛擬世界」指稱網絡,大概明瞭線上領域只不過線下領域的延伸,乃現實世界一部分。壞消息是這只不過世界的一部分,沒有反映真實世界的全貌,但它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或許遠超它本來在世上所佔的比例,繼而影響大眾對事物的認知。

 

很多評論指網絡世界(主要是社交媒體和影片網站)令意見趨向兩極,原因是創作者為求增加流量,以吸引注意為本,引人注目的手法不外乎誇張的標題、出位的意見和sound-bite。讀者、觀眾認為全人類隔著屏幕溝通,不見真身,發言比面見真人時大膽,甚至樂於講平常不講的說話,於是偏激的意見、尖酸的言詞湧現。有人稱這種現象是網上的「民粹」(populism),其中取「民粹」的基本意義︰維護為數較多的民眾,批判少數的精英。所謂精英(下文稱為「辯論者」)也是掌握較多方面的相關事實,趨向多角度思考,所得意見也傾向平衡,也是民粹看為保守、和稀泥的。民粹則較多以直覺判斷事物,不求掌握儘多的材料,只佔據有利己方的資訊,再三強調有關論點;也傾向由一兩點情感出發,甚至指責精英的取向是虛偽、不顧及別人感受。

 

經營者玩專頁,妙用還是濫用?

搵食加上生活艱難,在勞工市場的固定職位上稱心滿意,殊不簡單,有人以小本自營生意,意圖另闢蹊徑。這種營運模式好像個人即生意,生意即個人,兩者融為一體。恰巧當今網絡時代差不多走到極致,生活上任何層面、任何訊息都送上雲端,有如卷軸展現於公眾眼前。甚至可以說任何生意若不開一兩個社交媒體的帳戶,只得落伍、脫離群眾。於是近年這種規模的生意在社交平台上的表現,經常公事私辦。

 

為何短文也慎入?

近年網絡流行四個字:「長文慎入」,在帖文展開以前,善意提醒讀者帖文載列的內容文字頗多,可能令人不感興趣。這也難為了發帖者(不論是原創還是轉發),如果讀者嫌文字過多,關閉視窗、按「上一頁」、用手指劃過頁面,長篇文字就從眼底消失,從來沒有書籍、報紙以至其他文字載體要作此等聲明,網民避免不受歡迎,要在開首額外警示,突顯當今世界極重圖像,輕視文字,大眾講求即食的現象。

 

「長文慎入」一語由來有自,是由其他類型的帖文標題而來。有些網民在論壇發表一些令人噁心的內容,既希望吸引獵奇者瀏覽,又避免忌諱這些內容的網民誤看而不適,所以在標題註明,例如「恐怖慎入」、「血腥慎入」、「重口慎入」等,現在「長文慎入」之廣泛運用,甚至泛濫,連未到一千字的短文也濫竽充數喚作長文,可見文字陣列在前,有如恐怖、血腥、重口味般令人悚慄厭惡。

 

文字繁多,驟眼看去令人不勝其煩,轉面不看就是,在未理解內容之前沒有奇異圖像帶來的視覺震撼。文字排列起來是否令人生厭,字數也非關鍵因素,內容能否吸引讀者看下去才是。有些長篇小說洋洋灑灑逾十萬字,卻令人欲罷不能;某些說明文章講解有趣知識,令該領域的愛好者決定逐字細讀。因此若認為自己刊載的文字可能令人不安,應首先考慮內容是否乏味,若然,則聲明「沉悶慎入」、「無創意慎入」、「謬論慎入」,還未輪到提出字數預警。

網絡發達是不是卻讓我們開始不懂得思考了?

無可否認現今時代,只要我們失去網絡便可以說是「與世隔絕」。我們的世界好像已經與網絡融為一體,很難再分辨出現實與虛擬間的不同。我們的世界便是網絡的世界,在這個包羅萬有的地方造就了很多人的成功,提供了很多機會,我們是不是開始過分倚賴網絡世界呢?

 

說回90年代網絡科技開始發展,興起和廣泛地被使用,從當初的3G到4G甚至現在的5G,我們引領着網絡的發展,網絡帶領着我們成長。從前我們的玩具可能是洋娃娃、樂高、玩具車、小木屋,而現在一部智能電話,平板電腦就已經能解決小孩子對世界的好奇。現在教導孩子們像是變得更省時,出外吃飯吵鬧時便讓他們看看iPhone,回想自己小時候坐在餐桌前,最喜愛是拿着一支筆和白紙,畫圈圈。不知道是網絡支配我們成長還是我們追趕着網絡發展。

 

每一個年代的變化都很大,而輪到我們這個年代,網絡科技便是全部。見證着從MP3到iPod touch,Sony Ericsson到iPhone, Windows98到Mac,這些發展像是非常美好,也讓我們生活非常便利,能夠更有效率地完成很多工作。漸漸發現我們是不是過分倚賴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