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網絡輿情

近來發生一宗小童損毀店鋪陳列品的意外,不妨稱之為「得寶踫瓷」事件,它弄得小城兩日內沸沸揚揚,又迅即冷卻下來。這事反映當今輿論生態,要在此保持頭腦清醒,並非易事,箇中還或許埋下人類文明的隱憂。

 

在現今網絡世代,資訊流通快而廣,根本毋須尋找,資訊也會自動找上門。即使不留意某些資訊,但總有人在身邊談起,令人無法未曾聽聞。加上人類是群居動物,本來就渴望取得群體認可,如果別人談起一件事,講得是眾所周所,自己恰巧不知,一切落伍、不跟上潮流、沒有時代觸覺等貶抑也湧上心頭,因此越多人談論的話題,人就越催逼自己知道,惡補也得與別人答得上腔,並且總有一兩套框架,形成三四種見解,迅速扣上這些街談巷議。眾多避免落伍的人七嘴八舌,每逢事情發生後瞬間編織成一大張意見的天羅地網,由於時間太短促,思考未必精密,甚至連資訊也搜集不全,有「跟車太貼」的情況出現。這次得寶踫瓷在公眾眼前出現首半日內,輿論傾向批評家長沒有妥善指引小童在街上避免損壞他人財物,後來錄影片段獲公開,公眾發現小童的責任極小,反觀店鋪在陳設、員工處理危機和公關等方面都於理有虧,甚至形跡可疑,輿論又一面倒指斥店鋪做法不當,甚至不同商號都在社交平台上發表抽水post。人只是處於全知與完全無知之間,不可能掌握全部事實,但至少知悉充足資訊才可作恰當判斷,跟車太貼就是未睹足夠資訊,只被眼前片面現象蒙蔽,過早判斷,最終自然踫壁,這已是司空見慣。

 

上述情況源於人人有所見解,而且人人皆可發言,該等言論在彈指間就傳送上雲端,在公開領域內展現於人前。以往平民百姓的言論極少見於公眾,只有作家、社會賢達、獲報社青睞的文人才能公開發表意見,大部分人的言說只在社交圈內流傳。荷蒙資訊科技發展,平民的意見毋須再待出版機構審閱再刊登,發佈的渠道眾多,只剩考慮希望容讓多少人看、甚麼人看,也就是宣傳的問題而已。即是往日只在隔籬屋的私下議論,今日誰人上網誰就讀到。當今觀察事件時連帶的重要環節,竟是閱讀留言,閱讀眾人對事件的評論,有關評論卻有無數是一孔之見,無足可觀。有謂「高手在民間」,這話正確,但民間有高手,而不是民間大部分人是高手,意圖瞭解輿情,閱讀民間話語,就要準備花時間、眼力來篩去沙石。

 

進一步講,現在評論事件,或單純對事件有所判決,就要回應普遍卻淺薄的言論,否則並未針對人類所關注的重點,變成自說自話。可是這樣就耗費珍貴的時間回應淺見,甚至自以為回應了議題中的重要部分。重回得寶踫瓷一事,只要理解管教子女的責任和界線、店鋪管理財產和顧客人流的責任,再認識足夠的相關事實(包括事發經過、小孩父親和店鋪的回應),很多評論根本不值一顧,再提出「父母有管教責任」、「父母不應過早賠償」等論,是造成網絡污染。雖然從歷史可見人類並非每時每刻進步,但我們難以論定進步是不好的,總期望人類在各方面有所增益,包括文化智性層面,本來有意義的辯論可互相增強思維,但回應無聊的爭論沒有令人思想上取得半點進步,還會令人以為如此已經探討了問題,資訊量增大,腦袋的能力卻未見隨之變強。

 

這種局勢的影響難以測度,估計在公眾層面,普遍理性沒有增強,還可能衍生「回音谷現象」。個人而言,不少人單是汲取資訊,其洶湧澎湃的程度淹沒時間、心神、思考能力。英文中drained貼切形容這種狀況,諸多資訊和意見好像去水口一般抽乾容器內的水,流水形成漩渦,把旁邊的東西也拉扯下去。

 

似乎應對辦法只是每個人一見水將被抽乾,就堵塞去水口,為自己築好屏障。不是對促進公共理性無望,而是面對得寶踫瓷一類爭論熱話,即使何等良言,也不過一顆精金掉進鼎沸熔岩之中。若自問言論精闢,應另覓場合宣講,以求在可行範圍內提升民智,避免與他人泥漿摔角,或只是食花生但求消遣。網絡世界並非虛擬,只是現實世界的延伸,在世上畢竟還有無數應做又可做的事,集中精力在這等事上,比起在網民法庭上鳴一輪炮,又回歸寂寥來得更有意義。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