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民粹——圍牆還是更廣闊的疆域?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間的圍牆(圖片來源︰Al Jazeera)

當今大眾生活已和網絡密不可分,近年有好消息,就是漸少人以「虛擬世界」指稱網絡,大概明瞭線上領域只不過線下領域的延伸,乃現實世界一部分。壞消息是這只不過世界的一部分,沒有反映真實世界的全貌,但它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或許遠超它本來在世上所佔的比例,繼而影響大眾對事物的認知。

 

很多評論指網絡世界(主要是社交媒體和影片網站)令意見趨向兩極,原因是創作者為求增加流量,以吸引注意為本,引人注目的手法不外乎誇張的標題、出位的意見和sound-bite。讀者、觀眾認為全人類隔著屏幕溝通,不見真身,發言比面見真人時大膽,甚至樂於講平常不講的說話,於是偏激的意見、尖酸的言詞湧現。有人稱這種現象是網上的「民粹」(populism),其中取「民粹」的基本意義︰維護為數較多的民眾,批判少數的精英。所謂精英(下文稱為「辯論者」)也是掌握較多方面的相關事實,趨向多角度思考,所得意見也傾向平衡,也是民粹看為保守、和稀泥的。民粹則較多以直覺判斷事物,不求掌握儘多的材料,只佔據有利己方的資訊,再三強調有關論點;也傾向由一兩點情感出發,甚至指責精英的取向是虛偽、不顧及別人感受。

 

網絡民粹式發言有一些兩大特徵。一是用語力求精簡,二是樂於放大陰暗面。用語精簡方面,近十年有謂「一句KO」,代表單以片言隻語就能駁斥至對方語塞。對方若搞錯基本的事實,或犯了基礎的推論謬誤,遭一句KO並不奇怪。若事情複雜,而仍力求一語扳倒對方,引起旁觀花生友圍爐拍掌,就只能「磨杵成針」,拒絕嚴肅的討論,自鳴一針見血,直指死穴。語句簡短還未夠,民粹者還有專挑陰暗面來發揮的傾向。既獲雲端遮蔽真身,發言非常安全,加上發言要獲芸芸網民青睞,就要夠爆夠搶眼,所以民粹者會大力突出人和事的陰暗面,例如批評商戶只管謀利,而無視營商的種種限制,甚至營商謀利本來並無不妥,卻要求商戶行事猶如善堂,不食人間煙火;遇上一直致力推行知識普及的學人犯錯,就大加鞭撻,甚至推翻他的學術成就,指稱既然飽讀詩書也有道德缺失,由此推論造就他的學問也不值一顧。他們往往在複雜的議題上只緊抓能呈現陰暗面的一點,藉此攻擊對方,而無視其他要項。

 

圖片來源︰wikipedia.org

 

法國作家 Jean-Pierre Faye 曾說政治光譜上,大眾的意識形態呈馬蹄形,極左和極右佔最少數,中間派最多(如上圖)。現在網絡的意見則相反,兩個極端的意見出現頻率(不代表網絡使用者的真實思想)最高,中間意見出現得最少,呈U形。即是網絡可見某片段的言論以至某一則留言出現多寡,並不能呈現世上持該等意見的真實比例。奈何極端的言論佔較多,也較搶眼,令人以為這才是主流,甚至動搖他人想法,導致本來持中間立場的基於羊群心理而歸邊,或者令持相反意見的人更覺要維護既有觀點,更強烈反對他人意見,也是愈趨極端。

 

辯論者的立場和討論取向,在網上呈絕對弱勢,固然是長篇大論、羅列資料、鋪陳理據都不利於論壇和社交媒體留言區,形同趕客。少數辯論者會認真掀起網絡論戰,弄得焦頭爛額,提升多少民智成疑。其餘辯論者自知這一套的缺點,也多獲前車之鑒,在網上只做CD-ROM,瀏覽各類意見,觀察網絡生態,但不發言,免得陷入泥漿摔角,轉而沉潛修行,或在其他場域發表己見,終成小眾趣味。終究有本事探究議題的人沉默,發言的大多是本領有限之人,網絡輿情如何,稍為上網的人自可體會。

 

對於人類在網絡所呈現的理性發展,上文講得非常悲觀,但這只是現象的一部分,未必是現實的全部。終究線上活動只是人類活動的一部分,人的心智發展仍有賴其他因素造就,線下生活仍甚具影響力。人類本來就樂於只取利於己的觀點,以直覺取代細思,節省腦內能量。上文所言網上出現得最少、力求深究的辯論者雖在網絡爭論中隱身,但卻更大機會在網絡以外努力,或就在網絡爭論現場旁邊(仍在網絡世界裡)作可行程度的工作。今日萬民皆網民,處於現世和網絡中哪個位置,往哪裡拓展領域,每個人都該思考,甚至成為網絡素養的一部分。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