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者玩專頁,妙用還是濫用?

搵食加上生活艱難,在勞工市場的固定職位上稱心滿意,殊不簡單,有人以小本自營生意,意圖另闢蹊徑。這種營運模式好像個人即生意,生意即個人,兩者融為一體。恰巧當今網絡時代差不多走到極致,生活上任何層面、任何訊息都送上雲端,有如卷軸展現於公眾眼前。甚至可以說任何生意若不開一兩個社交媒體的帳戶,只得落伍、脫離群眾。於是近年這種規模的生意在社交平台上的表現,經常公事私辦。

 

那些以生意為名開設的公共交流渠道,可以是Facebook專頁、Instagram帳戶、YouTube頻道等,名銜是某某商業機構,背後運作的或許只有一兩人,他們就是整檔生意的經營者,或至少是決策人。城市發展至今日,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盛行,展現個性異常重要;推展至營運業務,令生意具備有如個人的性格也是經營品牌的一部分;加上幾年間一般人期望機構、商業組織等涉及公眾的團體於公共領域上有所取態,幾股潮流合併起來,經營者紛紛作出以下舉動︰在公開的平台上以生意名義就社會事務表態,抒發生意內外的個人感受,訴說經營生意的困難,敘述與客戶間的動人故事,當然也埋怨合作夥伴和野蠻客戶的種種惡行。雖不是完全與業務無關,但並非介紹產品和服務本身,而是形塑未見於公眾的經營者之形象,以及一次一次述說生成產品背後的故事,恍如電影的製作特輯(the making of),在觀眾觀賞作品之前,就先講解電影如何厲害、哪裡動用甚麼特技、演員如何拼命演出。這種述說所營造的景象是否屬實,抑或作品終究雷聲大雨點小,沒有保證,有人總是認為堂堂正正把作品呈現於人前並不足夠。

 

無論講多少型格、親切感、公關、抽水的樂趣,營運不能脫離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本質,也就是值得令人付鈔的始終是產品和服務。本來已是小本經營,在宣傳、量產等以成本取勝的領域都不及市場上的佔先者時,最終是憑專業獲得青睞。試想經營者活躍於網絡,講故事訴心聲表態全部做齊,但並無提供客戶期望的產品,經營者的商譽會如何?現實中當然沒有這狀況,而是經營者提供某種水平的服務,在網絡上處處表達自我,倘若消費者接受該等服務,那些個人表達或許會在客戶心中加分,也就是市場上類似產品在客戶眼中價值相當,表達自我者博得好感,獲額外分數,便得到消費者揀選。經營者和消費者之中,對他人搞marketing、包裝品牌、講一套賣一套深感厭倦,不乏其人,以業務名義表態(但未必行動)、講故事、嗟天怨地,竟是有個性、貼地、親近群眾?如此下去,在勞工市場、專業領域內意圖獨樹一幟的經營者,以及嚮往選擇多元的消費者渴望怎樣的產品和服務?

 

所謂專業,不是要人埋沒作為人的個體,專業背後可以由無數感人肺腑的故事支撐,經營者也可有特立獨行的一面,但專業也是在所提供的服務領域內不受無關事情干擾,勤懇實幹,業者可以具備政治立場、個人喜好、情感,或投入其他領域的事情,但提供服務時總是舉重若輕,毋須處處訴說自己如何汗流浹背,上刀山落油鑊替人做事,也毋須對某些事參一腳,表態打卡,好像取得客戶認同。到某日,翻翻不同生意的專頁,就可發現何者真正成功。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