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人生選擇題 — 你渴望安逸還是成功?

近日,聽說都在工搶人,不是人搶工,打工一族已成為再度成為搶手貨。那邊廂,筆者又聽說有人找不着工作,或才上班三個月便被請走,不能通過試用期。到底誰是誰非?!莫非我們都「收錯風」?!

 

筆者有些朋友三不五時便抱怨工作境況,或者懷才不遇,最初幾次還真的細心聆聽,用心分析,後來漸漸發現所謂時不與我,很多時候問題並不出於別人、上司、同事,更不是社會,更多是出於抱怨者身上,如惰性、拖延、藉口、感性。。。更可以在《不要在應該奮鬥時選擇安逸》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書中金句連連,令人猶如醍醐灌頂,當頭棒喝。

 

且看看以下例子,有沒有你或你朋友的影子:

 

 抱怨一:我初入公司並不受重視,也沒有循循善誘的前輩指導,不如轉工好了!

 

「有的新人進步得快,絕不是因為他們運氣好,而是他們做到一個新人應該做好的本份。」

 

「作為新人,你的態度將會決定你在這公司裡將會學到甚麼。如果你總是『被動』,那麼你得到的肯定是『被忽視』。」

 

抱怨二:我根本不喜歡這份工作,壓根兒不想要這樣的生活!

 

不要讓人生變成一場瞎忙

工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取報酬,是希望從物質上得到滿足,讓我們可以過著更好的生活。但往往事與願違,付出的時間、心血和勞力,總是無法和收益形成正比,明明很忙,就是賺不到錢!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有一名在房屋仲介公司上班的業務員,工作十分賣力,每天早出晚歸,連假日都在拜訪客戶,勤奮的態度與不辭辛苦的精神,無人可比,但其業績却是差到離譜,常常大半年也成交不了一件案子。

    他的經濟狀況漸漸吃緊,不禁令家人懷疑,成天在外工作十幾個小時,東奔西跑,天曉得他都在忙些什麼!

規劃人生,勿當蠢茂

今年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成立四十五周年,九月二十八日,考評局舉行紀念活動的啟動禮,展出與公開考試相關的收藏品,其中一件是1978年報道會考放榜的剪報,載列當今香港賢達的往事,大眾的焦點迅即轉離紀念活動。

 

莫說成立四十五周年,考評局這類機構,即使成立一百年、千禧年,尋常百姓也不感興趣,現在「附驥尾」終可獲取僅餘的見報機會。至於那名足以帶挈考評局的猛人是誰,就是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上述1978年的報章報道當年會考成績優異者所言云云,提及考獲7A2B的盧寵茂。

 

一個人投身社會多年,若仍要翻箱倒櫳,重提塵封的公開試成績,表示他多年來做人處事乏善足陳,當然盧局長絕非此等平庸之輩!他是活體肝臟移植的革新者、權威學者;此後從事公職,繼續發揚醫學,獨創遇上突發創傷時,對受創膝頭的護理法;擔任局長不久,已能準確運用無厘頭sound bite,搶佔新聞報道時間和版面,並提出流行病學與死後領域相關的奇異世界觀。這次考評局翻出盧局長的舊事,應該未得他允許,又不見展出其他社會賢達考取優異成績的舊聞,例如年年考第一者、資深大律師排名第十一者,大概考評局只是覷中盧局長乃當今抗疫紅人,要借他的大名往自己面上貼金,又或借圍內活動公開拍紅人的馬屁,形迹可疑。

 

我如何內化知識?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書,以及我如何運用裡面的方法,做成能夠幫助我學以致用的筆記!

你們有看過《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想看一些課外書增進知識,但每天只看幾頁永遠都看不完,在看下一章之前已經把前面都忘光光了。

 

📌書中提及的方法為:

1)首10分鐘:翻閱書本,看看目錄,了解大概框架

2)次50分鐘:快速閱覽,並用黃色螢光筆,把重點都劃下來

3)最後40分鐘:在螢光筆劃過的地方仔細閱讀,再用紅色螢光筆劃下更重要的,並寫下你的感悟

 

不管是課外工具書、學業有關的課本、研究報告等等實用類別的知識,都可以用這個方法去閱讀!

 

但這個方法真的有用嗎?

坦白說,100分鐘我是看不完一本書(因為通常書本也蠻厚的啦),還有我還挺喜歡到圖書館借書,那不就沒辦法劃螢光筆和寫字嗎?

因此我額外配合了我十分喜歡的「卡片盒筆記法」。透過把每個靈感寫成獨立的卡片,我可以連接到其他卡片,加強我的思考與輸出,更能做到學以致用!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閱讀筆記 | 如何成功?你只需要做對1件事

原文發表至《幣備思維》網站 :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閱讀筆記 | 如何成功?你只需要做對1件事

前言 |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每一張直立的骨牌,都存有少量的潛在能量;骨牌越多,累積的潛在能量也就越多。所以只要排列夠多的骨牌,輕輕一推,就可以啟動連鎖反應,釋放出驚人的力量。

而這個力量能有多大呢 ?

2009年11月13日,在荷蘭舉辦的骨牌節 ( Domino Day ) 中,威勒骨牌生產公司以超過 449 萬 1863 張骨牌,排列出令人眼花撩亂的圖案,並創下世界紀錄。

後來進行研究後發現,威勒骨牌擺排出的一張張骨牌,最後釋放超過 9 萬 4 千焦耳的能量,相當於一個男人做 545 次伏地挺身所耗的能量。

《Being the Best》閱讀心得

你會如何定義成功呢?
這是很多職場工作者都想瞭解的議題。

這本書是1989年出版,
至今已經30多年,
但即使是現代有很多人對成功還是有很大的誤解。

擁有高薪的職業代表成功?
擁有豪宅、名車代表成功?
成功是完全滿足自我需求?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認同上述觀點,
大學的熱門科技,
往往是職場最搶手、
薪資最高的職業。

這樣的成功模式扼殺了多少對人的熱情,
一個成績優異的高中生,
好像不選醫學、法律、電機...等科系,
就會對不起列祖列宗。
本書開頭就破除成功的迷思,
成功應該是成為你應該成為什麼人的過程有關。

你曾碰過路怒症的人,
按個喇叭提醒他注意行車安全,
他彷彿吃了炸彈要下車跟你輸贏,
通常這類型的人都位於自尊光譜較低的位置。

數碼追夢者工作坊

成為數碼追夢者,讓你能夠實現夢想!

你覺得追求夢想容易了,還是困難呢?
有人說容易了,因為有資訊科技的幫助!
沒錯,那我們就要學習怎樣善用線上平台讓我們更加輕鬆,更加有效率!借助線上的平台來實踐我們的夢想呢?

會學習的知識:
🔖 學習項目管理技巧 >> 把夢想化成項目,實踐夢想
🔖 學習平面設計平台 >> 創作自己的內容
🔖 怎樣編寫發掘自己的夢想變成項目?

日期:11/8 - 12/8 (星期四和五)
時間:9pm - 11pm
價錢:$300/一位 ($500/兩位)
課程以Zoom 進行授課
報名:https://wa.me/message/RXJILVT6646OE1

(WhatsApp) +85261872411

我們 DreaMore 是一個幫人追求夢想的夢想社群,透過I.D.E.A. (激勵,發現,提升及行動)四大範疇以協助大家達成自己的夢想,把你的夢想一步一步化成夢想項目,並且尋找團隊、資源以達成夢想。

成功學的迷思

 

相信你一定看過類似的言論:

賈伯斯輟學創造了蘋果,

扎克伯格輟學創造了臉書,

比爾蓋茲輟學創辦了微軟。

因此從中得到了一個結論,輟學不是壞事,甚至能讓自己做出一件大事。但這樣的推論真的是對的嗎?台灣每年有數千人輟學,這些人真的都成了企業家嗎?另一種更常見的例子出現在名人自傳,或是一些成功學的書籍中,不斷的強調必須勤奮,必須大膽,勇於嘗試。但這樣就真的能夠成功嗎?你身邊是否有很多人照著去做,卻反而賠光了身家,從此翻不了身呢?

 

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來自於今天要談到的“幸存者偏差”。這理論最早是於第二次事件大戰時提出,當時科學家發現戰爭中安全返航的轟炸機,都是機翼被擊中,而引擎卻毫髮無傷,而提出應該加強機翼防護,因為子彈比較容易打在機翼上。

你是以什麽來定義成功和失敗?

這幾天都在想:成功的定義是什麽?
在網上看過一句話:“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
我贊同這句話。

那,
“如果不用考慮家人和他人,自己想成爲怎樣的人呢?”
這個問題無法一時答出來,需要認真地想一想。

如果成功是以金錢來定義的話,那麽那些詐騙集團應該都很有錢,那能不能算是成功?

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不同,但似乎大社會是以金錢、伴侶和事業來定義一個人是不是成功的。

成功的反義詞是失敗,那失敗的定義又是什麽?好像也是以金錢、伴侶和事業來定義一個人是不是失敗。

説到底,其實最重要是自己怎樣定義。
寫到這裏,我想我是以喜悅和自由來定義。

你呢?以什麽來定義成功和失敗?你是歡迎分享你的看法。

圖源:Canva

還記得當初 是如何獲得成功的嗎?

📕日記_DAY67

我們會慣性的把負面的片段記憶,記在心裡

常常忘了我們所做的努力

 

你是否在成功之後,滿心歡喜

但沒有思考「我們是如何成功的」

 

在成功之前,我們會經歷各種情況

促使壓力的生成,諸如金錢、人際關係、自身的心理狀態

是哪一個念頭,讓我們願意去面對

得到現在成果?

 

現在在生活中

我會不經意地去觀察自己的壓力來源

以及它所帶來的警訊、背後成長的機會

 

若能了解壓力背後促使我們成長的關鍵因素

而不是深陷恐懼中

 

是否這就是讓我們成長的一個契機?

 

若可以的話,也希望大家能多多去思考

「我當初獲得這個成就,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我相信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帶過去的~

而是與內心的各種思想搏鬥、掙扎、反思

還有「行動」才有的結果

 

當我們知道自己是如何成功的

 

就能為下一次的成功,做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