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人生,勿當蠢茂

今年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成立四十五周年,九月二十八日,考評局舉行紀念活動的啟動禮,展出與公開考試相關的收藏品,其中一件是1978年報道會考放榜的剪報,載列當今香港賢達的往事,大眾的焦點迅即轉離紀念活動。

 

莫說成立四十五周年,考評局這類機構,即使成立一百年、千禧年,尋常百姓也不感興趣,現在「附驥尾」終可獲取僅餘的見報機會。至於那名足以帶挈考評局的猛人是誰,就是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上述1978年的報章報道當年會考成績優異者所言云云,提及考獲7A2B的盧寵茂。

 

一個人投身社會多年,若仍要翻箱倒櫳,重提塵封的公開試成績,表示他多年來做人處事乏善足陳,當然盧局長絕非此等平庸之輩!他是活體肝臟移植的革新者、權威學者;此後從事公職,繼續發揚醫學,獨創遇上突發創傷時,對受創膝頭的護理法;擔任局長不久,已能準確運用無厘頭sound bite,搶佔新聞報道時間和版面,並提出流行病學與死後領域相關的奇異世界觀。這次考評局翻出盧局長的舊事,應該未得他允許,又不見展出其他社會賢達考取優異成績的舊聞,例如年年考第一者、資深大律師排名第十一者,大概考評局只是覷中盧局長乃當今抗疫紅人,要借他的大名往自己面上貼金,又或借圍內活動公開拍紅人的馬屁,形迹可疑。

 

無數人為自己、為子女爭取優良的公開試成績,謀求亮麗的學歷,卻非學力,認為前途可望光明。無可置疑,很多收入穩定而豐厚的職業仗賴證書以作入場券,例如醫生、律師、公務員,缺乏該等學歷,等同在這些職業的門檻外止步,它們不能成為選擇。然而,獲取高學歷又是否增多合適的選擇?

 

當然謀取佳績以期增多選項,所增加的選項不是大千世界中的所有,而是劃定了範圍,即是大部分人欲考佳績旨在入讀醫科、計量金融、法律(現在好像已不是?),而不是為了顧茅蘆讀中文系、哲學系、社會學系、社工系。然而按「考好試、搵好工」路徑規劃人生最大的弊端不是選項多少,而是在激烈的競爭中獲益,會被引誘沿相同路徑獲取更多好處,一次復一次,考選方法深入心坎,成為連參加者也默認的獎賞機制,獎賞機制以外的路徑,完全不在考慮之列,乾脆無視。時有聽聞一眾舊同學之中,考試成績平庸,不能晉身專業界別者,為了開拓前路,多方嘗試,終究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反觀部分卓犖同窗,處處獲青睞,但思前想後,自問有頂尖才華,將有頂尖成就,自需頂尖待遇,職業性質、薪酬、社會地位等要配得起天之驕子才對。現代社會分工、分科精細,獲取專業學歷,事業當然不會一帆風順,連起始也不一定順利。除了戰後嬰兒潮一代以外,任何年代中,只要社會結構穩定下來,社會流動總會較以往遲滯。最初由佳績鋪建的康莊坦途,可能變成進退維谷的窄路。

 

個人能調整心態,即使偶有遐思枉念,仍有望糾正過來,可是我們又常見人沿此路發展,前半階段平步青雲︰讀書時考獲佳績,入讀前途光明的學系,未畢業工作已等人,扶搖直上,名成利就;後半階段沉淪︰金錢、權力薰心,忘卻專業操守,僅存專業管理的手段,融為體制的一部分而不反省箇中善惡,壓逼他人。學業成績優異、處於社會中上層以上,又正直不阿,發揮職能的人不少,但相反又有不少令人不禁慨嘆「讀咁多書,係專業人士,都咁樣嘅」。在社會上獲取好處,焉知禍福,因為這龐大體制的獎懲,足以令人建立根深柢固的信念,扭轉常人習性。

 

有心理學家進行一個實驗,把一批喜歡繪畫的小童分成兩組,小童繪畫後,獎賞一組,另一組不給予,一段時間後,發現獲獎的一組傾向領獎,而喪失繪畫的內在動機(純粹想繪畫),不獲獎一組維持不變。才華橫溢的年輕球星獲得提拔,一兩年內少年得志,不久後發現他們熱愛玩跑車、玩女人多於玩球,就遭富豪球會捨棄,流落到世人不熟悉的國度延續運動餘生,還在青壯年時已抱著大肚腩。沒有人愚笨到勸人切勿追求考取好成績,以獲得更合心意的選項,但凡人走進餐廳,在選擇A餐、B餐前,都認識所吃為何,在選擇「達致成功的路徑」前,知否各種選項包含甚麼?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