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

問職業,問出甚麼來?

華人社區經常出現一個現象:問別人的職業,被問的可能尷尬,尤其是待業人士,slashie更不知從何說起,總要視情況來決定看待這問題的認真程度。問人者或許有類似經歷,但一有機會,又樂於問人做盛行。

 

歐洲人並不喜歡被問或問人職業,首先是他們認為知道別人的職業便容易推敲對方薪金多少,這涉及私隱。此外,他們認為可以從不同方面認識一個人,例如成長年代(他們經常問人年齡)、嗜好、身處的社會環境(由此很易談及政治)。

 

比較華人與歐洲人問職業的形態,可發現華人傾向相信可從工作判斷他人的特質,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這趨向掉入以職業界定自身的陷阱。

 

為何說這是陷阱?從事某一職業的原因有很多,並一定是某類人才會擔任某些職業。職業有塑造個人特質的可能,但沒有普遍性,即是有濟世為懷的醫生,也有唯利是圖的醫生;有守護真理、敢於發言的學者,也有依附權貴、表裡不一的學者。以職業界定一個人的特質,只是以力量薄弱的線索估量別人。

 

職場故事—不用你受委屈

以下的職場故事雖然只屬虛構,但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亦是令人感動及窩心......

 

故事的男主角阿TOM,在一間提供外判IT服務的公司擔任註場工程師,除了在他入職的頭一個月在公司總部接受基本在職培訓外,其餘時間他都被公司派到一間職業訓練學院擔任註場IT支援工作,所以他基本上有超過九成半的時間在職業訓練學院中渡過。阿TOM的上班時間,是每逢星期一至五早上九點至晚上六點。而為了讓公司知道他有上班,他每天早上也要致電公司的互動語音應答系統 (IVRS) 報到。而下班時,阿TOM不需要再致電系統,直接離開學院就可以。

 

而阿TOM因為技術好而且有責任心,所以他很受用戶歡迎,而且也很受上司器重。他會於幫用戶解決好問題後,翌日再致電給用戶,跟進他們的電腦有沒有再發生同樣問題或其他問題;甚至乎,一些與IT沒有直接關係的問題,阿TOM也會於能力所及下主動協助處理,所以阿TOM的性格十分討好,也是他受用戶歡迎及受上司器重的原因。

 

Slashie 人生,你準備好未?

開始咗Slashie嘅生活方式一年半有多,唔短又唔長,喺呢到寫個簡單回顧,如果你打緊工有少少想做「斜槓青年」但又未開始,可以埋嚟睇下!如果你都係Slashie,歡迎搵我傾吓計!

開始Slashie前嘅心路歷程

少少背景介紹,我叫Kyle,90年出世,已經係3字頭(90後已經30歲,我都仲未接受到……),香港土生土長,屋邨長大,出生平平無奇,讀書唔叻(會考12分,冇錯,係最後幾年中五會考生),中六中七去遵理讀(其實教得幾好),大學讀OU,冇試過外國留學,比較幸運嘅係屋企人工作穩定,出嚟做嘢之前都生活平穩,唔駛憂柴憂米。
從2012年大學畢業開始計,一直打工都差唔多7年,際遇都算唔錯,由工廈小公司跳到尖沙咀、中環寫字樓跨國公司,後來有緣轉到去一間Startup,又有機會轉到騰訊,係香港以外嘅地方返工。事業發展都算幾順利。

但喺28到29歲嘅關口我開始諗,如果未來三四十年都係咁,我接唔接受到?第時會唔會後悔?

《但願你因工作而閃亮》:專業獵頭帶你搞定求職大小事!

年後想要換工作嗎?是否對現職不滿想改變,卻沒有頭緒?覺得準備履歷、面試好麻煩,不知道要怎麼下手?那今天想談的這本《但願你因工作而閃亮》絕對很適合你!

此書的作者Lynn是專業獵頭,此外她的自品牌經營也相當成功。臉書專頁Diary of a headhunter 獵頭的日常有超過十萬人追蹤,也有自己的網站podcast頻道

這本書從求職準備、履歷打造、面試技巧到轉職眉角都有詳細且精準的解說。可說是本職涯小寶典。接下來,就讓我擷取一些段落和大家分享。

職場故事—不要五百,失去工作 (二)

上回說到,原本要到市中心某大學做硬碟克隆工作的阿輝被他的上司—廖先生臨時地改派到離島去頂替意外受傷的同事阿SAM,廖先生更因此提出給予阿輝500元作特別津貼。但是阿輝不但堅決地拒絕,更表示要辭職。這令廖先生七竅生煙,幾乎暈倒。而廖先生亦因此準備去跟另一個由他管理的部門—人事部去開緊急會議,商討一下阿輝的去留問題。

 

但是,廖先生不想打草驚蛇。他於是在短訊中以克制及溫和的態度回覆阿輝:「好吧,你先到離島去頂替阿SAM,明早你再回來辦公室,我再跟你談談特別津貼的問題。」於是,阿輝便先到渡輪碼頭,再乘坐渡輪前往離島。與此同時,廖先生前往了人事部,並指示人事部的同事們於15分鐘內準備好跟阿輝相關的文件及資料,然後到會議室去開緊急會議。人事部部長—老張見廖先生臉色很差,深感一定是有人開罪了廖先生,於是,他趕緊指示同事們盡快列印及整理好與阿輝相關的資料,然後,人事部一行25人便陸續帶同文件進入會議室,與廖先生一同開這次緊急會議。

 

職場故事—不要五百,失去工作 (一)

以下的職場故事雖然只屬虛構,但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及不幸......

 

故事的男主角阿輝,在一間提供外判IT服務的公司以後備工程師 (Backfill Engineer) 的身份工作了超過三年,他的主要職責是代替缺席或是請了年假的註場工程師 (Onsite Engineer) 上班,因此,他每日上班的地點都不盡相同。一些時候在市區,一些時候要到市郊,甚至有些時候,他會被委派到離島工作。因為他的公司有許多不同種類及位處不同地區的客戶,而他的公司與不同的客戶之間都會有協議,安排不同數目的註場工程師到不同的客戶處提供註場IT服務,要是有註場工程師請了假,該客戶處就會不夠人手,而公司也可能會因此違反了與客戶之間的約定。所以,公司便聘請了一些像阿輝一樣的後備工程師,用以填補註場工程師請假而留下的空缺位置。

 

跟著時代的步伐工作吧!

相信不少人在畢業前後都被老一輩的親戚說過「記得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呀!」「去做政府工啊!」「為什麼還在當兼職啊?快找正職工作啊!」等等,讓人不知道要生氣還是高興他們這麼關心自己。有大部分人會被這種所謂的「大環境」而去找相對「穩定」的工作,如政府工作,文員,然後漸漸失去了當初嚮往畢業,投身社會的新鮮感和衝勁。不知不覺幾年過去了,好像也沒什麼得著,還是日日如是地工作著。幸運的人在今年這種情況下還能「保住飯碗」,不幸的可能就被裁員了。時代在不停地轉變,進步,年輕人的想法也在改變去適應,我認為,我們這代的年輕人找工作也該跟上這種轉變了。

 

要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其實很難了。很多人仍然有一種傳統的觀念覺得政府工就是穩定,當老師就能有好的收入。但現今的時代,政府工不只收入沒有特別高之外,那種日日如是的「穩定」工作都不太適合大部分年輕人了,這代的年輕人都希望新鮮感,有挑戰。很多現在當教師的都沒有長約了,很多都是一兩年的約,又要再找另一所學校了。其他行業也不相伯仲。我們不能再抱有一種「要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的概念了」。

 

【生活誌】是金子總會發光

有沒有人像我一樣,害怕向別人談起自己的職業?人們對特定的工作,必定會有既定印象,有好也有壞的。當和他人談到職業時,大家總愛將自己的想法公諸於世,大肆討論一番,甚少考慮當事人的感受。

我本身大學主修傳理系,畢業後理所當然就是當幕前或幕後的工作。而剛好一間傳媒機構聘請我擔任幕前的崗位,畢業生的選擇也不多,我也順理成章地接受了。從那時開始,一直聽到不同意見的評論,有人覺得這份工作可以擴闊眼光,見識不同的人和事;亦有人覺得這是一份貪慕虛榮的工作,大家都在爭名奪利。

尤其是面對親朋好友,長輩總愛比較,那個孩子比較懂事,那個孩子更有前途,而我就是那種被歸類成不思進取,又貪求玩樂的類型。這種「比較式教育」真是華人社會的陋習,每個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免不了被大人拿來比較,雖然愛比較是人之常情,可一但出現對比,傷害就一點一點地產生。相信不少人也都遇到過這種情況,表面一笑置之,內心卻被添加了無形的壓力,真是名符其實的「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然而我更害怕別人覺得我不能勝任。

心底裡還是會對自己不滿,希望自己能改變其他人的想法。不甘心只停留在原地,默默承受著一切的流言蜚語。

在家工作思工作

自從四月開始在家工作,胡思亂想的時間就多了起來,並不是因為工作有空餘,而是香港土地問題,一個人在家與四方牆圍伴,沒有了在公司的實感,沒有了通勤的時間,彷彿就多了與自己對話的機會。老實說在家工作的時光每天從早上9半開始,到睡覺才終結。因為老闆沒有了面對面監視你的機會,沒有了大家按部就班於12點半午休,沒有了六點離開的必要,老闆只要心思所至就可以一通電話叫你落地獄。

某日的晚上10點,坐在電腦前的我忍不住一個思緒蹦跳了出來 - 工作是什麼?

自從新冠肺炎肆虐,社會上大部份人開始在家工作的生涯,工作的定義彷佛模糊起來。不需要每天推門外出,不需要與路人一同每天早晨在街上步操般向公司步行而去。猶記得以前曾幾何時,在某商業區的早上,看著身邊的人穿著與自己相似的衣服,向著同一方向,不同大廈向前行走的整齊劃一,只差身邊沒有一個軍官吹著哨子,說「原地稍息!」。猶記得打風過後香港人上班的堅毅,向著前方一往無畏的勇氣磅薄。那一刻我感受到自己好像一群剛於工廠生產完成、一同出廠的機械人批次;大家向著同一目標,沒有靈魂地前進。誰說香港沒有軍伇,香港人的戰場就是職場。

自從在家工作後,這樣的景觀已成過眼雲煙,但是工作的侵略卻更加野性,突破家門的界限,入侵到生活的層面。

向職業病 say NO

小編的公司對員工們體貼入微﹐近日為大家換了一批人體工學座椅。初次體驗,覺得感覺良好,即使久坐都不覺得累,因而引起我對「人體工學」產品產生興趣。

你們知道甚麼是「人體工學」嗎?

人體工學是為了令員工可盡快適應工作環境而設,最終能減少員工的身體勞損,增加工作舒適度及提高生產率。相信不少人下班後,都會有背部,肩部和頸部不的問題。你們知道可以怎樣把「人體工學」概念善用於日常生活中嗎?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些「人體工學」小貼士,即使是非辦公的時間亦能適用,希望能減輕痛症發生。
 
 
使用智能電話時,請留意:
 
- 善用語音,或間中替換其他手指操作電話,減輕拇指因長期過度使用的勞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