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發展

打造LinkedIn個人檔案:通往職場成功

在現今激烈競爭的職場環境中,個人在LinkedIn上營造一個引人注目的個人檔案已變得至為重要。LinkedIn不僅僅是一個尋找新工作的平台,更是一個展現專業形象、拓展職場網絡、與業界專業人士互動的重要平臺。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有必要深入了解如何透過LinkedIn的平臺上脫穎而出,從精心構建個人形象到建立有深度的職場網絡,為自己贏得更多職場成功的機會。

 

專業形象:個人簡介的力量

 

你的個人簡介是LinkedIn Profile的門面,也是吸引他人關注的第一印象。一個成功的個人簡介應該簡潔而明瞭,以清晰而具體的語言描述你的專業特點。它是你的職業敘述的核心,能夠在短時間內傳達你的專業背景、核心技能和職業目標,凸顯你在特定領域的專業優勢。撰寫個人簡介時,切忌過於冗長,應保持精簡,讓讀者能夠迅速抓住重點。同時,融入一些數據或成就,以強化你的專業性。舉例來說,你可以分享你在之前工作中取得的卓越成就或專業認證,這些都能夠讓你在眾多Profile中脫穎而出。

 

 

專業照片:展現自信與專業

 

擺脫拖延症的三大關鍵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這是一個我們時常耳熟能詳的名詞,也是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詳情可以回顧《拖延心理學》)。它不僅僅是一種時間管理的問題,更深層次反映了個人內在動機、面對新挑戰的勇氣,以及規劃和執行事務的能力。當我們陷入拖延的陰霾中,往往難以啟動自己,處理事情的效率也明顯下降。然而,要擺脫這種困境,我們可以從自我動機、改變勇氣,以及系統化規劃和動力這三個關鍵方面著手。筆者將會深入探討這些要素,助你擺脫拖延症的困擾,實現高效率處理事情的目標。

 

拖延症是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人都在日常生活中遭遇過這種情況。然而,要擺脫拖延症並實現高效率處理事情,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重要的方面入手:

1.     自我動機

自我動機是高效率處理事情的關鍵之一。首先,要高效率處理事情,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我是否真心想要完成這件事?這個問題的答案直接關係到我們是否會拖延。當我們真心想要做某事時,內在的動機會驅使我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好書推介與應用:《說話的品格》

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愈加複雜,正確的說話方式與品格成為了至關重要的一環。最近閱讀了一本名為《說話的品格》的書籍,這本書讓我想起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她的每一次演講都充滿著尊重和智慧,利用自身經歷作為故事,令人產生共鳴,這正是書中所提到的與對方產生共感。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溝通技巧和價值觀,使我對於良好說話品格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體會。

 

即使意見不同,也尊重對方的發言權是書中強調的一點。這讓我意識到,在溝通中,尊重是構建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石。對話不應該變成爭論的場所,而應該是一個彼此尊重的平臺。尊重他人的意見,就是打開自己的耳朵,願意聆聽,這樣的態度能夠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人生中的智慧往往來自於聆聽,這讓我想起了很多時候,因為自己過於著迷於自己的意見而錯過了他人寶貴的建議。反之,後悔則大多來自於發言,書中這句話讓我深感其道理,謹慎的言辭和善於聆聽都是展現出一個人品格的表現。

 

如何培養自信?二個有自信的人不會養成的習慣

如果我們需要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建立自信呢? 如果變得更有自信是關於你應該做的少而不是多呢?

 

自信是一種不能直接獲得的東西。 你不能像追求快樂那樣嘗試變得自信。 事實上,有時直接尋求自信反而會適得其反:你太擔心變得更有自信,結果讓自己感到焦慮和不安,這正好是自信的反面。在這篇文章,筆者會向大家介紹四個有自信的人不會養成的習慣,如果你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識別這些習慣並努力消除它們,自信會自然而然地出現。

 

第一個習慣 - 尋求安慰

當你擔心或害怕時,想要得到一些安慰,希望事情會好起來,這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例如你擔心明天面試會吹掉,所以在面試前的晚上,你花時間打電話給朋友 和家人,尋求建議和安慰,確保一切順利,而這似乎很奏效,可以暫時使你安心下來。

 

2023-2024年最新月入中位數字 『政府統計』香港最高行業及職業

最近小編留意到政府統計處公布左最新《2023年第4季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裏面既內容就統計左香港2023年第4季(即是10-12月)有關勞動人口、就業、失業及就業不足的統計數字。

整合部分調查報告資料顯示如下 :

 

按季主要數字顯示,港人2023年由第1季至第4季既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為20,000元;而最新數字顯示該季就業人數約370萬人。當中49.2%為男性,50.8%為女性。

 

2023年第4季本港一共有3,812,500勞動人口,包括3,706,800就業人士及105,700失業人士,經季節性調整既失業率由2023年第3季2.8%微升至2023年第4季2.9%。按以前從事既詳細行業劃分,喺2023年第4季失業率較高既行業包括「樓房裝飾」、「修葺及保養業」,「住宿及膳食服務業」,「製造業」,「資訊及通訊業」,「地基及上蓋工程業和批發業」。

 

管理低績效員工:了解他們的特性

在每個組織和團隊中,低績效員工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平均法則規定,我們的團隊中大約有一半的人表現低於平均水準。他們的表現不僅令人困擾,也對整個團隊和組織產生了負面影響。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低績效員工的特性以及如何管理和改善低績效員工的表現。

 

低績效員工的特性

首先,低績效員工的特徵之一就是缺乏可用性。管理低績效員工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發現他們的失蹤行為。 他們有一種神奇的能力,當有工作要做時,就能消失得無影無蹤。 無論是在緊急會議中消失,還是在截止日期臨近時逃避責任,他們總是能夠以各種藉口躲避工作。就在你認為他們終於能夠投入工作時,他們又冒出來,編造一個蒼白無力的藉口。這種行為讓團隊無法依賴他們,導致工作分配不均,其他團隊成員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影響整體工作效率。

 

其次,低績效員工常常會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低績效員工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才能,能夠提出與問題無關的解決方案。 例如上司指派他們需要在中午前完成一份報告,他們會找到方法將其變成一個製定過於繁瑣、讓客戶困惑的簡報,浪費時間和資源。這種行為不僅浪費了團隊的寶貴時間,還可能導致專案的延誤,給組織帶來了額外的成本和壓力。

 

教練式領導:三大關鍵好處

教練式領導(Coaching leadership),作為現時盛行的領導風格,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命令與控制,而是強調建立深度理解。過去的領導者可能著重發放指令,但現在,領導的力量更多地體現在如何理解和回應員工的需求。筆者將會在文章中說明什麼是教練式領導,以及其三個好處。

 

一、什麼是教練式領導?

教練式領導擁有注重個人發展和組織成就的獨特特質,已成為現代職場中引人注目的領導風格。這種專業實踐的核心在於協助個人更好地與職業目標一致,從而推動個人的職業生涯更快地前進。教練的角色不僅僅是提供指導,更是幫助專業人士深入了解短期和長期目標,制定有效的策略實現這些目標。此外,教練還在技能提升和人脈擴展方面扮演關鍵角色。通過識別技能組中的差距,制定填補計劃,以及建立一對一的聯繫,教練促進了專業人士的全方位成長。(詳細內容可以回顧《企業教練的起源:「教練」名字的由來?》

 

二、教練式領導的三大好處

 

1.     提升自我意識

給以前有天賦的孩子的一封信。

你考試成績優異。你所有的朋友都認為你會成功。你喜歡比賽,當你獲勝時總是感到自豪。你贏得了著名的獎項,並進入了一所頂級大學。

但不管怎樣,你發現你一直認為是真的東西不再存在了。你不是一個有天賦的孩子。

你輕鬆通過的考試不再容易。你通常毫不費力地贏得的比賽似乎變得不可能。無論你做了什麼,無論你多麼努力,總有人可以做得比你更好。好多了。

你開始失去你的身份。

“如果不是那個在所有事情上都成功的人,我是誰?”

你的朋友、家人和你自己都把成功當成一種身份。但現在你不再成功了,你是誰?

你感覺到你的身份正在溜走。你的朋友仍然認為你會成功,但你不再相信你會成功。當帷幕落下時,不可避免的時刻的恐懼,暴露了你已經成為的欺詐行為,困擾著你。

你害怕讓所有人失望。很快每個人都會發現你不是你聲稱的那個人。

你開始縮小你的身份。你不再為學術成就或榮譽感到自豪。隨著時間的流逝,你的宏偉抱負會變成更小的抱負。

你的心因期望的負擔而痛苦,保持門面的壓力變成了每天的戰鬥。害怕被看作是普通的、有缺陷的,啃噬著你的靈魂。

但在這場不確定的風暴中,真理的低語找到了出路。它輕聲喃喃自語,告訴你沒關係。不完美也沒關係。

從四個業分析個人發展

人人都怕入錯行,怕在浪費時間,耗掉心力,如要更深理解自己的工作以至生活目的,可以參考生涯規劃某些框架。其中一套理論把工作劃分為四個層次:

 

一、作業(job):也作「工作」,維持基本生活、幾乎是不做不行的事,例如家庭主婦煮飯、 上班的人乘交通工具。

 

二、職業(occupation):日常花最多時間做的事,通常卻並不一定與酬勞掛勾,例如工程師、侍應、理髮師等。

 

三、事業(career):職業上可晉升的階梯,例如工程界別中,初階業者是見習工程師,往後升職可成為工程師、主任、部門主管,甚至自行開業,籌組工程顧問公司。

 

四、志業(vocation):也作「召命」,vocation的詞源是拉丁文的vocare,意即呼喚,志業就是內心的呼召、心所嚮往、人生抱負、一生中必要完成的事。用不同詞彙表達,因為人人領略都不同,未必能精確指向個別內心所認定的志業。志業可以是改善故鄉的衛生狀況、扶助貧困人士、發展別樹一幟的學問、展現人類優秀的面貌等。可見上述各例並不指向特定行業,只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較多人面對的問題又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