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個業分析個人發展

人人都怕入錯行,怕在浪費時間,耗掉心力,如要更深理解自己的工作以至生活目的,可以參考生涯規劃某些框架。其中一套理論把工作劃分為四個層次:

 

一、作業(job):也作「工作」,維持基本生活、幾乎是不做不行的事,例如家庭主婦煮飯、 上班的人乘交通工具。

 

二、職業(occupation):日常花最多時間做的事,通常卻並不一定與酬勞掛勾,例如工程師、侍應、理髮師等。

 

三、事業(career):職業上可晉升的階梯,例如工程界別中,初階業者是見習工程師,往後升職可成為工程師、主任、部門主管,甚至自行開業,籌組工程顧問公司。

 

四、志業(vocation):也作「召命」,vocation的詞源是拉丁文的vocare,意即呼喚,志業就是內心的呼召、心所嚮往、人生抱負、一生中必要完成的事。用不同詞彙表達,因為人人領略都不同,未必能精確指向個別內心所認定的志業。志業可以是改善故鄉的衛生狀況、扶助貧困人士、發展別樹一幟的學問、展現人類優秀的面貌等。可見上述各例並不指向特定行業,只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較多人面對的問題又有幾個:

 

一、視職業、事業為最終目標,誤會成為某種身份、處於某個崗位就是工作目的,或必然獲取所想。這些人應該重新思考自己真正所渴望達到的是甚麼,再思考職業上的手段能否滿足目標。

 

二、以職業界定自己及別人的身份,繼而局限視野。「我是XX師,所以會YY看。」「他是個XX業者,自然會YY。」這都時有聽聞。個體之構成,包含各類因素,例如成長背景、興趣、價值觀等,工作雖佔生活很多時間,但未必是影響個人的關鍵因素。如果懷抱「從事某行業,便有既定想法、行為」這觀點,就會限制發展的可能。

 

三、誤以為想做的事是志業,而沒追求更高層次的成就。想做的事可以是心願、短期的渴求,甚至興趣使然,容易因外在條件改變;志業卻是內心對世界的回應、終身要成就的任務,一經確立,意志會堅定,縱遇困難仍會竭力克服。若以為想做的事是志業,會因為興趣轉變、不見成功的跡象、潮流改變等外在因素,傾向舉棋不定,最終沒有花時間和精力耕耘。更甚者可能連內在最真實強烈、對整個人生的渴望也沒有發現,浪費潛能。雖然未必逢志業必須涉及國計民生、宇宙穹蒼,但一生該做些甚麼的問題,每個人應可自行解答,亦可分辨與單純願望的差距。

 

理解工作與生活,以至尋找人生召命是開放的,在此只是提供其中一個路向,希望閱讀至此的朋友可以尋到最真實的自我。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