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書評|《為了好好活著 我們最終走向更壞》:曾經互相依靠卻走向陌路 悲傷的故事從鳴謝頁開始

讓人愈看愈感到窒息的小說《為了好好活著 我們最終走向更壞》,對於少女姜依而言,吃飯、睡覺與朋友是活著的意義。明明只是想活著,為何最終卻逐步走進深淵?結果可以,我多麼希望這本書只是一部小說,然而它卻是半自傳小說,意味著當中殘酷又令人悲傷的情節,可能曾在現實中上映過,而作為讀者的我們亦可能是在各自的世界中生活的姜依。

內容簡介

《為了好好活著 我們最終走向更壞》是韓國作家林率兒的半自傳小說。故事講述女孩李姜依的父母期望她入讀一間好學校,而將她的戶籍轉到另一個地方。服從性高的姜依因為覺得自己格格不入而感到自卑,即使在學校中亦會感到孤獨,而當時只有雅蘭與曉瑛向她伸出援手。雅蘭在家中承受暴力對待,而強勢又自視過高的曉瑛則家境好,但父母並不重視她的夢想。隨後,3名少女決定離家出走,她們的人生亦因此而改變。為了應付生活,她們向喝醉的大叔借錢、依靠大叔出於私心的援助,以及盜竊而被毆打等。其後,3人開始到不同的店舖打工,亦因為工作時間的不同,令姜依與曉瑛有更多獨處時間,兩人亦因為親密行為而變成超越友情的關係,面對曉瑛的主動與強勢,姜依為了保護這段友情只能選擇服從。

基因的影響超乎你想像,甚至還會隨環境變化? ー 《我,為什麼會這樣》書評


 

 

 我從小就非常挑食,每當有人問我什麼不吃的時候我都說,我跟你說我吃什麼吧。隨便舉些例子,我不吃香菇、苦瓜、茄子、南瓜、花枝、魷魚、小捲、干貝、鮑魚、生魚片、羊肉……幾乎可以這麼說,有人會不吃的東西我都不吃。

當理想化為現實:陪著馬賽爾讀「傾聽」與「同在」

取肉體


「道成肉身」(incarnation)這個詞,原本是基督宗教在描述耶穌進入這個世界,成為人類的一個用語。不過,後來一些有基督宗教背景的思想家,除了在宗教的意義上之外,也會在世俗的(worldhood)學科探討使用這個詞。這個詞用來表示深度的、不可見的、不能以感官經驗來把握的東西,在某些具體的情況中呈現出來。
這樣講好像很抽象,那我們舉一個例子好了。「友情」是我們的生活中最日常、最通俗的經驗之一,但是,如果我們真的要界定「友情」是什麼,我們會發現:它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單純。譬如說,我們可以問:我們理想中的朋友是什麼樣子?在理想中,我們應該怎麼對待自己的朋友?我們現實生活的友情像是這樣嗎?而當我們心目中的或是理想中的友情,變成了現實中我和某一個特定的人之間的感情,這就是一種「道成肉身」(incarnation)的經驗。
所以,在某些思想家的用法上(如我們後面會提到的,馬賽爾與陸達誠),當他們說「道成肉身」這個詞的時候,不一定是在講宗教,也有可能是在進行世俗的哲學思辨。陸達誠在翻譯當代經典《是與有》的時候,把incarnation這個詞翻成「取肉體」;但在2021年翻譯《臨在與不死》的時候,還是把「道」這個字放了回來,翻譯成「道取肉體」。這樣,和基督教傳統所用的譯詞「道成肉身」,幾乎就沒什麼差別了。

在你不在的地方尋找你:讀《深河》中的旅行

本文首刊於微批,特此致謝

連結:https://paratext.hk/?p=3682

1992年,遠藤周作以六十九歲的高齡,撰成小說《深河》的初稿。這份「初稿」幾乎也等同於日後出版發行的《深河》一書。許多評論者都提到《深河》的結局相當突兀,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小說中的故事在重要角色大津神父生死未卜之際,便戛然而止。但是,在小說的背後,卻隱藏了作家同時與文學創作及疾病兩者搏鬥的努力。

遠藤周作在《深河》撰成後的日記,幾乎天天寫著「餘命不多」、「甚為疲勞」、「疲勞困憊」。誠如《深河》中文版譯者林水福所說:「〔《深河》的〕結尾部分,……背後深深烙印著作家以最誠摯的態度跟死神搏鬥的痕跡!」而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是:在《深河》的開頭,磯邊的妻子面臨癌末,最終逝世;這與作者自己在現實中的身體狀況似乎重疊了起來。遠藤周作藉著小說創作,也在詢問著自己說:我應該怎麼樣去面對身心的衰退,怎麼樣面對疾病與死亡?

[書評]在你感到無力的瞬間 不再假裝無關係

每個人到了一定年紀,總會有迷惘的時候,也會有反思生命的時候,甚至有突然充滿無力感的瞬間⋯⋯我也不例外。

 

韓國人氣專欄作家#韓在媛 也是其中之一。她將踏進三十而立之年,本來個性認真,無論工作或學業均勤勤懇懇的她,突然感到「我什麼都不想做。」,只想「隨心所欲地過」,並與「認真」一詞漸次疏遠,不再「想要努力變好」!


 

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你有沒有經歷過無力的瞬間?從前,作者是非常認真的學生,總看不慣拒抄筆記的同學,甚至將自己的筆記端在同學前迫他抄好;工作時總全力以赴,希望全組取得佳績,卻被埋怨「你為什麼要這麼用心?」


 

從前,她認為「竭盡全力才不會後悔」,不認真過活的生活好比白活,可是有一天,她突然感到乏力,只想休息,隨心所欲,活在當下,只與自己比較的生活。


 

於是,她決定採取行動,先剪掉一頭已留多年的長髮,以往她即使覺得長髮的厚度叫她頭痛、早上洗髪也費時失事,卻因為媽媽說她蓄短髮不美便一直留長髮。她把心一橫換上短髮,然後丟棄讓她渾身不自在的緊身褲和貼身T恤,選擇舒適的服裝「彷彿從來沒有如此開心過」!


 

《群眾的幻覺》:用科學探討人性,要對抗人性,唯有依靠理智

 

 我是個不喜歡排隊的人,一直無法理解為什麼要排一個小時以上去吃名店,有一次我捨棄了人很多的拉麵店,轉往附近一家門可羅雀的拉麵店,結果讓我深刻領悟到群眾的智慧,邊吃麵心裡不斷在想為什麼要自作聰明,從此以後我痛定思痛,儘量先訂位。


 

這個例子跟過往每次的群眾瘋狂的原理相同,就是「從眾效應」。想像一個石器時代的人,如果看到大家竄逃,卻還在思考原因而沒有立即行動,他的基因應該能很難留下來,經過250萬年的時間早已將不適者淘汰殆盡。人類自石器時代至今約300代,即使早已不會在路上遇到猛獸,也很難評斷這種反射動作是好是壞,但還不足以修正這個不太靈光的基因。


 

有關群眾的瘋狂事蹟,從比較典型的《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到諸如《漫步華爾街》等投資書籍也會有許多瘋狂事蹟,從燒女巫、末日說到鬱金香、南海泡沫等,人好像就是不斷犯錯→記取教訓→忘記教訓→再犯錯。要寫這本書的心得不得不與《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相比,這本與前書相比,較多著墨於宗教類的瘋狂事蹟,另外就是在腦科學研究較完備後,作者試圖使用科學方式了解當時人們到底在想什麼。


 

即使你看過《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本書還是相當值得你一看,原因有三個:


 

《數據裡的真相》:數據是對的,但你可能會被操弄

現代社會充滿了數據,GDP的數值、成長率,世界排名、購買力平價等,當數字的精確度不斷提升,你以為你更了解這個世界了,但很可能你只是被數字操弄了,正因為統計數據多如牛毛,如果帶有目的的使用,要找到符合自己的數據也非難事。

 

作者在書裡從人口、嬰兒死亡率、國家GDP,講到燃料的效率、科技的發展、氣候暖化的影響等,書中提出的數據量多不勝數,足以看出作者在其中付出的心力(就他自述是從1970年即開始追蹤這些數據),更讓我驚訝的是作者能在其中找到合適的對比,除了科學上的意義外更讓人印象深刻。

 

《指數革命》讀後感

當兵是我從學生時期轉換到社會的重要階段,如果要說我從當兵學到了什麼的話(而且是唯一一個),就是認知了社會上大部分的人是得過且過,現實生活中,只要能夠中規中矩,已經贏過了大多數的人了。就像書中所說,職業網球員90%是靠自己打出優秀的球才能得分,而業餘網球選手90%的得分是來自對方的失誤,換句話說,90%是靠不失誤得分。

 

作者努力在這本書裡試圖翻轉指數化投資的宿命,許多人對指數化投資賦予「懶人投資」、「被動投資」,好像你採取了這種投資法,代表你不夠優秀、不夠勤勞、不夠積極。作者在書中舉了死亡保險這個例子,這個名稱給大眾很負面的印象,因此一直賣得不好,直到他改名為「人壽保險」後,業績就一飛沖天。許多人對指數化投資的印象也是這樣,大家都可以選擇指數化投資,但我要的不只這樣。

 

市面上許多主動投資的基金,算上管理費後幾乎無法勝過大盤,作者也指出,如果報酬少了總資金的1%,實際上是少了13%。因為以股票報酬約7%來看,少了1%等於少了1/7,約13%的報酬。除了實際發生的管理費外,還有手續費及你所花的心力,實際上你會發現,要能穩定勝過大盤,且能負擔管理費及你自己管理的成本的機會少之又少,然而複利效應又需要時間來發揮效果,因此在投資路上能犯錯的機會不多。

 

書評|《縮時睡眠 用最短時間消解疲倦》:不需睡足8小時 高質素睡眠助你休息充足

你有否嘗試過在床上滾來滾去,卻始終未能順利入睡,導致最終徹夜難眠?或是睡眠時間明明已有8小時,但是翌日早上卻仍然感到疲倦?睡眠對我們而言甚為重要,既會影響翌日的精神狀態,持續的睡眠質素欠佳亦會影響日常生活。從書籍《縮時睡眠 用最短時間消解疲倦》中,則會分享即使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仍可透過質素高的睡眠獲得充足休息的方法。

內容簡介

在書籍《縮時睡眠 用最短時間消解疲倦》中,在開首部分會先講解與睡眠有關的謬誤,包括是否必須睡滿8小時,以及睡眠的黃金時間等。其後,則會帶出此書的一個主要重點為「縮時睡眠」,也就是在入睡後30分鐘內進入深度睡眠,並持續維持此高質素睡眠的方法。

書中提出要達到「縮時睡眠」的狀態,可從三方面著手,包括「消除大腦疲勞」、「改善血液循環」,以及「調整睡眠環境」。以「消除大腦疲勞」為例,大腦的狀態與睡眠息息相關。緊張、壓力與眼睛疲勞等因素均會導致大腦疲勞的問題。若大腦處於疲勞的狀態,會降低睡眠的質素。而睡眠質素差,亦會令大腦變得疲勞,並持續降低睡眠的質素,導致出現惡性循環。因此,要改善睡眠的質素,就必須先解決大腦疲勞的問題。作者在書中則列出不同方法以消除大腦及眼睛疲勞,例如「顱骨按摩」、「輸出不安筆記法」等,協助讀者紓解內在的壓力與身理上的疲勞等。

有氣質的嘴賤語錄ー《這些話,為什麼這麼有哏?!》

記得之前看了一本令人失望的《衰爆大歷史》,這次看到這本終於是符合我期待的,既有氣質又嘴賤的好書:《這些話,為什麼這麼有哏?!》

最近幾年就是很流行嘴賤啊,好萊塢大片的男主角哪個不是嘴賤到不行,其實以前也是,周星馳的片也是一樣。

像我這個年紀,身邊一定都有一個把星爺臺詞倒背如流的朋友吧!我身邊有兩三個,他們還會常互相切磋呢!

但電影是一回事,講一些古代的名人,才不會只是背台詞的咖,而是有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感覺啊!

不用找了!這本就是葵花寶典:《這些話,為什麼這麼有哏?!》

舉幾個我特別有感、忍不住笑出來的金句吧:

●每個人都知道該怎麼養育小孩,除了那些有小孩的人以外。 ── P.J.歐羅克,美國政治諷刺作家

這句根本高級酸吧,每個沒小孩的都說得一口好育兒經,只想說你行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