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大武山下】島嶼南端的三重境界

[以下內容純為個人意見]
【大武山下】 心得

●作者

龍應台,另有筆名胡美麗,臺灣作家、文學學者、政治人物。是臺北市政府首任文化局局長和文化部首任部長,亦曾在美國、德國、臺灣、香港的多所大學任職。言行遍及華人地區如兩岸三地、新加坡,以及德國等地,產生一定影響。為「推動全球意識」,創辦有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近年代表作為《走路:獨處的實踐》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大綱

一位自覺「身心脫臼」的中年作家,返回闊別半世紀的大武山鄉村生活,遇見各種底層辛酸小人物,也漸漸看見一般人看不見的神祕事物,包括一個永遠停留在14歲的少女靈魂,以及一件塵封已久的殺人案......。最後作家解開了殺人案謎底,並解開了少女無法和母親告別的心結,作家也徹底理解何為所謂「世上所有事,一一塵中見。」。書中大量描繪的動、植物多為臺灣特有種與原生種,還有龍應台親繪插圖,呈現她豐富多元的創作能量。

●心得整理

這本書藉由龍應台在大武山下的種種經歷,濃縮,彙整成一趟尋找自我的旅程。

豐子愷先生曾經講過,人的生活可以有三重境界,分別主真、主美、主善。

對我而言,人生的這三重境界是遁序漸行的。

你越忙,就越笨,想保持聰明需要認識「匱乏」-《匱乏經濟學》

你可曾有過邊開車邊想事情,這時在後座的孩子問了個問題,你好像聽到了,但卻不知道他問的是什麼?


 

或是,出門時忙著規劃行車路線及到達時間,結果出了門才發現忘了帶錢包,又得回家拿一趟。


 

這兩者都有個專有名詞,前者是「認知頻寬」;後者稱為「隧道效應」。


 

關於隧道效應有個更生動的例子,有個影片要求你數影片裡白衣服的人傳球了幾次,結果中間走進了一隻大猩猩,對著鏡頭擠眉弄眼後若無其事的走掉。


 

奇怪的是,大部分人看完影片都沒發現有猩猩。我永遠忘不了我第一次看影片的震撼,那隻猩猩是那麼明顯,但我竟然完全沒發現。


 

今天介紹的這本書《匱乏經濟學》,就用書名的新名詞解釋了這些現象,那就是「匱乏」。


 

匱乏在我們生活可說無所不在,除了前面三個例子外,在吵雜環境唸書的人,可想而知唸書效率會較低落,書中提到的實驗顯示落差可達一整個學年。


 

又如卡債族總是不斷累積債務,但沒有人是一開始就想讓自己陷入這種困境,他們會像溫水裡的青蛙一步步踏入陷阱,不是因為愚笨,正是由於「匱乏」。


 

【閱讀】試閱《invert城塚翡翠倒敘集》

跳脫以往的推理故事,讀者在故事鋪陳中,慢慢咀嚼味道,細細推敲誰是兇手?書中一開頭,就告知兇手是何許人也。乃至細膩描繪作案手法,將一齣殺人戲碼如實呈現在讀者眼前。

藉由仔細描繪場景,讓讀者有如身臨其境,彷彿此時此刻,我們就在這校園中的一角,窺視整件案件的發生經過。

雖然早就知道兇手是誰,但是整個故事讀來仍充滿緊張氛圍,在於作者巧妙使用大量對比以及隱藏的提問。

加害者與被害者?

瘦弱女子和魁武大漢的對照,照理說後者佔有絕對的贏面,但原來只要經過縝密的計畫,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

殺人動機源自小人卑鄙、齷齪的脅迫,被害者其實才是真正的加害者?

《高產出的本事》:讓你的專業,被人看見

什麼是產出?

不知道你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其實我們一天接受到很多別人的「產出」,像是電視節目、新聞、YouTube、Podcast都是,所以很多人認為「產出」就是要花很多時間的事。

 

有些人覺得,要產出必須要很有料才行啊,就算我想這麼做,也得要先輸入,也就是吸收別人的產出。

 

如果你也是這樣想的,《高產出的本事》可能會顛覆你的想法。因為我本來也是這麼想,但已經被它顛覆了。

 

你可能會說,我又沒要寫作,產不產出跟我有什麼關係?

 

的確,有時候我們就是個上班族,也不一定會踏上自媒體的路,產出這詞離我們好像有點遙遠。

 

其實,在工作上會遇到的口頭報告進度、重要的工作簡報、甚至是平常與同事溝通協調也都是一種產出。簡單來說,你的說、寫、行動都是產出的一環。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精心準備了簡報,講沒兩句老闆就不耐煩了;一項工作的責任釐清得不夠清楚而揹了黑鍋;或是與女朋友吵架老是吵輸。那你應該知道,問題在你的論點沒有成功輸出。

 

《第四類投資模式》:結合三大模式加上行為經濟學的投資法

 市面上的投資理財書,多是圍繞在三大投資模式:基本分析、技術分析、計量分析。自從《快思慢想》的作者康納曼,身為心理學家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獎後,行為經濟學逐漸被人們注意。


 

行為經濟學是什麼呢?有別於一般經濟學把參與者設定為理性經濟人,行為經濟學認為,沒有人可以真正理性,經濟活動則是由這些不完全理性的行為構成。


 

這理論接受度很高,因為完全的理性會使人無法生活,為什麼呢?看看這個故事:


 

有隻驢子口渴到不行,在他兩邊5公尺處各有一桶水,這是一隻完全理性的驢子,理性到無法在兩個一模一樣的選項中做出選擇,結果牠看著兩桶水活活渴死。


 

這就是有名的布里丹之驢。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相信真正的理性是不存在的,但最大的問題是該怎麼應用這些不太理性。


 

你可以說一個人做的決定是因為某種理性考量,也許摻雜了一些(或很多)直覺的成分,但如果是一群人呢?這些人裡有的理性多一點,有的只憑直覺做事,也有的根本還在考慮。


 

書評|《為了好好活著 我們最終走向更壞》(下):我們也是姜依,努力活著卻迎來更差發展

韓國作家林率兒的半自傳小說《為了好好活著 我們最終走向更壞》,用最平淡的語氣,訴說著悲傷又無奈的故事。女孩李姜依既孤獨又自卑,當時只有雅蘭與曉瑛向她伸出援手。3人隨後結伴離家,試過在街上流浪過、出賣過曾協助她們的大叔、認真地打過工。3人互相依靠,友情卻在回家後出現戲劇性轉變。姜依只想保護友情,而且令自己可以好好地活著,然而卻走向崩壞的發展方向。

博客來圖片

「畢竟害怕的事情一旦熟稔了,害怕就會消失。可惜當時的我並不知道,越熟悉的事物,就越是可怕得令人冷顫」

臥底經濟學家的10堂數據偵探課

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說過,「謊言」有三種:1.謊言、2.該死的謊言、3.統計數字(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

 

統計數字這麼科學的東西,為什麼會跟該死的謊言並列呢?統計數字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我們還能相信統計數字嗎?

 

《臥底經濟學家的10堂數據偵探課》的作者身兼經濟學家與皇家統計學會榮譽會員,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統計數據不完全可信,但如果完全棄之不理會是更大的災難。

 

統計數字是個很好愚弄人的工具,例如我們看到美國德洲校園槍擊案造成了21死,配上2020年超過45,000個美國人死於槍口,你看到這數字有何感想?

 

你是不是認為,美國的兇殺案比例也太高了,裡面又有多少大規模的槍擊案。但事實上,死於槍口的人裡,60%是輕生,跟兇殺案根本無關。

 

媒體利用統計數據,在沒有說謊的情況下,就讓兇殺的比例放大了2.5倍。

 

問題是,沒了統計數據,我們要怎麼驗證別人的說法是否正確?當新聞說今年很多人失業,沒有失業率你又怎麼相信就業情況正在變壞?

 

光學習沒有用,還得反思與承擔責任:讀內田樹的《邊陲日本》

本文首刊於開根好,特此致謝

連結:https://www.squaregood.com.tw/news_info.php?id=767

日本:世界的邊陲


「日本人」的國民特性是什麼?是什麼樣的民族特質,造就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日本社會?這個問題,不僅是外國人想問;就連日本人自己,直到現在,也不斷的回過頭,嘗試叩問這個問題。

我們手上正在閱讀的,這本由內田樹教授所寫的《邊陲日本》,也是其中一本想回答這個問題的著作。但有趣的是,內田樹早在這本書的開頭,就宣稱《邊陲日本》的內容「幾乎沒有新意」、「不含任何堪稱創見的言論」;那麼,為什麼還要寫和讀這一本書呢?內田樹說,這是因為日本人總是在追求更「新」、更「多」的論述;每次,當世界局勢出現了某些新變化、或是外國開始盛行了新的理論時,日本人都會試圖把自己安插在這個新的「世界潮流」中,想要模仿和超越別的國家。

《人生路引》:包含各類書籍的選書路引

我一直以來都喜歡閱讀,從小時看三國演義、漫畫,求學時特愛金庸小說,及長則為了投資理財等各項需求尋找適合的書。


 

但每當我看完一本好書後,心中不免有向他人推薦的衝動,只是書好看歸好看,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可想而知,能獲得「好看」評語的書何其多,光只有「好看」,除非你的推薦是有口皆碑,否則想必不會有太大效用。


 

《人生路引》這本書就是楊斯棓醫師從閱讀中獲取的心得整理成冊,看完專業的書評後,我才知道自己的盲點在哪裡。


 

我認為一本好書的必要條件是要能引發共鳴,例如熱血少年漫畫就特容易引發少年的共鳴,金庸的武俠小說,以我而言也是在我血氣方剛的年紀最有共鳴,而理財投資的書,正是打到我的財務痛點,才會如此吸引我注意。


 

同理,一本好的書評或推薦序,也是要能搔到癢點,讀者才會有興趣投入,如果沒有誘因,別說金錢,免費送他都未必想花時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