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忙,就越笨,想保持聰明需要認識「匱乏」-《匱乏經濟學》

你可曾有過邊開車邊想事情,這時在後座的孩子問了個問題,你好像聽到了,但卻不知道他問的是什麼?


 

或是,出門時忙著規劃行車路線及到達時間,結果出了門才發現忘了帶錢包,又得回家拿一趟。


 

這兩者都有個專有名詞,前者是「認知頻寬」;後者稱為「隧道效應」。


 

關於隧道效應有個更生動的例子,有個影片要求你數影片裡白衣服的人傳球了幾次,結果中間走進了一隻大猩猩,對著鏡頭擠眉弄眼後若無其事的走掉。


 

奇怪的是,大部分人看完影片都沒發現有猩猩。我永遠忘不了我第一次看影片的震撼,那隻猩猩是那麼明顯,但我竟然完全沒發現。


 

今天介紹的這本書《匱乏經濟學》,就用書名的新名詞解釋了這些現象,那就是「匱乏」。


 

匱乏在我們生活可說無所不在,除了前面三個例子外,在吵雜環境唸書的人,可想而知唸書效率會較低落,書中提到的實驗顯示落差可達一整個學年。


 

又如卡債族總是不斷累積債務,但沒有人是一開始就想讓自己陷入這種困境,他們會像溫水裡的青蛙一步步踏入陷阱,不是因為愚笨,正是由於「匱乏」。


 

當「認知頻寬」匱乏時,人們就只能解決「隧道效應」下可見的問題,落於隧道視野外的,就之後再說了。


 

在認知頻寬充足時,我們很容易區分重要ー急迫四象限的事物,我們很容易說出重要的事一定要優先做,即使是不急迫也一樣。但在匱乏的運作下,它就是會跑到隧道外。


 

是不是有點難懂?想像一下你是個新手雜耍演員,你正賣力的拋接五顆球,努力讓它們不要落下,這時你能看到的就只有眼前的球,其他球就像落到隧道外,你知道它會出現,但你已經無暇理會。


 

當我們在說窮人總是不思儲蓄,或是卡債族放任自己的債務越滾越大,卻很少人提及,他們的認知頻寬可能被許多雜事佔滿,導致他們只能解決眼前到來的問題,無法思考哪個問題的影響更大。


 

他們就像在火車鐵軌旁唸書的人,光要維持專心就很困難了,更別說要吸收多少了。


 

與匱乏相對的,在書裡稱為寬鬆,富人不只有經濟上的寬鬆,在認知頻寬上的寬鬆,也高於窮人幾個檔次。


 

他們不用擔心隨之而來的帳單、不用害怕汽車拋錨、不用煩惱小孩的學費,甚至很多本來困擾他們的事,也能用錢解決。


 

寬鬆是匱乏的解方,而且寬鬆是可以創造的,書裡也提供了幾個方法,例如在安排行程時,放入一些無所事事的時間。


 

乍看之下這好像是沒效率的行為,因為我們太習慣把花的時間當成效率的代名詞。


 

但就如同美國作家的名言:「真正有效率的勞動者不是把自己一整天排滿工作,而是在輕鬆愜意的氣氛下悠哉面對他的任務。」


 

如果你排滿了工作,你就面臨著時間的匱乏,一旦中間出了任何差錯,例如開會超時、交通擁塞、或是便當遲到,就不可避免的要延誤到所有行程。而你,在擔心行程延誤的情況下,認知頻寬也無法有效率的應用。


 

我們可能會說,我還有半個小時,可以完成這個任務,但很少會說「我沒什麼認知頻寬,現在只適合完成簡單的任務」。


 

認知頻寬長期被我們忽略,但這卻是你著眼大局的重點,別再說你的時間不夠用,或許你只是陷入匱乏的惡性循環。


 

《匱乏經濟學》能讓你從隧道抽身,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忙,尤其是瞎忙,更要抽出時間看看這本好書。

本文由作者【三明治先生的理財筆記】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