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讀《目送》感想

讀龍應台的散文《目送》,很有感觸。她與兒子以及父親之間的親情,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遠去。兒子長大了,就像羽翼豐滿的雄鷹要展翅高飛,去實現他們心中的夢想,去擁抱整個世界。作為母親,只能遠遠地站在原地目送他們的背影,為他們擔心,為他們祈禱。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不過是漸行漸遠,那個遠去的背影告訴我們:不必送。無論是對子女長大的離開,還是對父母年老的離世,又是那麼無助,無可奈何,但也無法阻擋他們老去的腳步,傷心難過。

我對此深有感觸,兒子小時候就像個跟屁蟲,我走到哪裡都要跟著。突然有一天長大了,再也不會跟在我身邊。即使是去搭飛機,他也不願意讓我送他。記得中學組織去日本旅遊,他爸爸送他到家附近的巴士站,想跟他一起去機場送機,結果硬是被他拒絕了。之後的許多次搭飛機,都是他一個人拎著大行李箱去搭機場巴士。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我看到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很快融入人群中,我的視線彷彿要穿透所有人去追尋他,而他卻只顧著向前、向前,不會回頭。

讓我想起毛不易的歌曲《一葷一素》:太年輕的人他總是不滿足,固執地不願停下遠行的腳步,望著高高的天,走了長長的路,忘了回頭看她有沒有哭。

接納自己的獨特之處《高敏感是種天賦 2》讀後感

會想寫這個主題,並不是要把自己劃分或分類為某一族群。

最主要是因為,當初在接觸這些概念的時候,覺得獲得療癒的感覺。那個療癒感來自一直感受到自己與別人之間的那個差異,終於被用文字與證實過的研究理論好好的說了出來,替自己一直覺得苦惱或是感到不適應社會的部分找到了解答。

 

並不是自己有問題,而是世上真的有這類特質的人存在

青少年時期,自己一直以來不管是被長輩、被同儕也好,一直會被說「是你想太多、你太敏感、你不要自作多情」等等,聽了總是讓我陷入極度的自我懷疑,為什麼只有我有感覺到這件事,其他人都不覺得?難道我的感覺是錯誤的嗎?這種自我懷疑讓我陷入某種不信心。我開始不敢再相信自己的感覺,開始依賴別人的想法去判斷。因為我覺得我的「感覺」不可靠。

不知不覺間,我開始想要依賴那些看起來很強勢、很有權威性、或是看起來很成功的人的行為準則去要求自己。但是長期把自已勉強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框框裡,是一件神經非常緊繃的事情。長期累積到了最後我只感到既挫折又憤怒,還有累到說不出話的疲憊。

《Normal People》在我們足夠堅強到成為正常之前


本書的兩個主人翁Connell和Marianne是在求學時期就認識的好朋友,但礙於社交場合的限制,他們從不在檯面上公開關係。原因是Marianne是個特立獨行獨立於團體外的人,而Connell則是處處配合著團體小心翼翼的行動,但兩人本質上都是心思細膩而敏感的人,這份共同的特質讓他們在私底下有了交集,卻也總是互相誤會彼此心裡真正的想法。

Connell和Marianne的關係與其說是戀愛關係,不如說更像是生物學裡面的共生吧。

Connell因為對自己的社會階級自卑而形成低自尊的人格,而Marianne因為家暴失去了自我價值感。他們在這段親密關係的連結上找到了依託,待在這段關係裡面讓他們各自覺得自己像個正常人。

故事的最後,被Connell從哥哥的暴力之下解救出來的Marianne和Connell一起度過了一段平凡的日子,她終於覺得自己成為了一個正常人,就在這時,Connell得到一個可以去異地發展的機會,而Marianne選擇讓Connell離開。因為她覺得能讓一個人有一個新的人生,是一件感覺很好的事,同時,現在的她,比起過去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痛苦,寂寞的痛苦更容易忍受多了。

小說的這段結局是讓我最感動的部分了。

南聲讀後|《遊樂場所》林文心

有些小說讀了會覺得作者就是在掰,「也許」也不知道該寫什麼,就把現正流行的主題拿來料理(好像罵到自己?),端出來菜色看起來也不怎樣,是在複製什麼,缺少自己的核心,是讀過就能感受到到底有沒有用心的產物。《遊樂場所》非常奇妙,每篇小說主題並不怎麼稀奇,關於生理女性最一開始都會經驗的生理變化,與長者的相處及送別,男女關係中的曖昧與疼痛。每一篇,都是著眼於細節之處,經林文心的細膩書寫,建構成值得細細品味的一部部慢速播放短電影。

 

探討面向不只一種,然而我最印象深刻也最喜歡的是,他人口中用來詆毀女性欠幹的「洞」在林文心的筆下,成為讓女孩們面對生理轉變,同時受良俗教育整理成乾淨合格女性的性別符號。陰道口匯流的經血,各色或硬或軟分泌物,還有順著邊沿自尿道口流出溫熱尿液,既有可能污染裙褲,也引領女孩們意識自己即將變成女人。毫不噁心,萬分真實。

 

【讀後感 • 日本小說】在咖啡冷掉之前 - 川口俊和 (著)︱丁世佳 (譯)

現在回想起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只記得自己哭慘了,劇情和體會什麼的我都全忘了。今次看完之後決定一定要把感想寫下來,不然之後又會什麼印象都沒有。

這可說是其中一本令我喜歡上日本小說的書。故事發生在東京一間名叫「纜車之行」,能讓人回到過去的地下咖啡館。第一集包含了四篇故事,分別是「戀人」、「夫婦」、「姊妹」和「母女」。本來毫不相關的人物在這家咖啡店相遇和變得熟絡,亦會傾聽大家的煩惱。我很喜歡這種日系的鄰里親朋的溫暖,一直都在想假如自己也有一個能令自己完全放鬆的地方說好了。

今次看完後令我最深刻的一點是無論關係多麼親近,只要不說出口,只要不聆聽,就永遠不能理解對方。四篇故事看似不同,卻又以「猜測」二字貫穿:女生猜測着男主因為不愛自己而離開;妻子猜測着隱藏自己的身分是對丈夫最好的;姊姊猜測着妹妹是因為渴望自由才叫她回家繼承家業;母親猜測着自己生下女兒只帶給了她孤獨。

幸運的是,故事中的人物能穿越時間再次確認對方的心意。要是現實也有一間「纜車之行」就好了,生活在現實世界的我,只能好好學習如何說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好好聆聽對方要說的話。

【原文於 2022.05.11 發佈於 Instagram @bookishgirldiary】

【讀後感 • 日本小說】在廁所閱讀的廁所小說 - 雹月あさみ (著) ︱吉竹伸介 (繪) ︱高秋雅 (譯)

「其實所謂的廁所,也不只是讓人排泄的場所。人們也許會在裡面擦眼淚,或是在廁所感所感受到來自朋友和家人的愛也說不定。有時候,還可能是一個看書的地方。正因為是每天都會使用的廁所,我才覺得那裡充滿了各種故事。」

不得不說,這本小說集比我想像的要好看得多。

篇幅雖短,但每一篇都引人入勝,讓我不自覺地一頁又一頁地翻下去。很佩服作者的腦洞,竟然可以想出這麼多風格、題材都截然不同,但又和廁所相關的有趣故事。有科幻、驚慄、溫情、戀愛⋯⋯ 真的是應有盡有。這些故事當中有些雖然天馬行空,有些卻異常真實,讓我想起每天果然有各式各樣的事在廁所上演呢。

「不要因為是廁所就輕視它,畢竟廁所無私地接受了我們的一切。」

看完這本書後真的很想跟廁所說聲謝謝:「無論是喝紅酒喝到吐的時候,還是失戀痛哭的時候,謝謝你無私地接受了我,為我提供了一個安全地發洩的地方。」

【原文於 2022.05.10 發佈於 Instagram @bookishgirldiary】
 

給生活正在逐漸褪色的你: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I believe that there's a right timing for every book.

The first time I encountered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was when a classmate picked this book for her English SBA. It's been on my “I know enough about it for a chit chat but haven't actually read it” list since then. I'd always thought this book to be too heavy and morbid. Reading is a form of escapism for me, and sometimes I just want to swim in my pool of self pity for a bit without having somebody to remind me “hey, it could be worse”. 

閲讀誌|《撒哈拉的故事》:那些渴望自由的狂想

自從開學以來,好幾個月沒有好好認真地看過中文書了。上月寫論文的時候腦袋裡一直想著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如今功課都交完了,才能拾起書本細細地讀。我看中文的速度還是比英文要快很多,一個下午狼吞虎嚥地吞下了整本書,心裡很滿足。這是二讀了,三年前在北京就看過一次,那時讀著既生氣又覺得吸引,那些迷人的異國情懷夾著懦弱的善良,發誓以後再也不看三毛了。(後來又讀了稻草人手記) 我眼中的她猶如她眼中的撒哈拉,讓人又愛又恨吧。

好奇心重、急躁、善良、任性、一意孤行、多管閒事、風花雪月......我大概每看一章就會寫下一個形容詞,羨慕她活得隨意,卻也知道在貧瘠的大漠裡,歲月是何等孤寂。她把簡陋的斗室,以棺材木造的傢俱、母親送的細竹帘捲、父親送的中國字畫、垃圾場撿的紅布坐墊、風皮箱、羊皮鼓......佈置成一個藝術宮殿。這樣一個不羈的靈魂,即使在苦悶悠長的沙漠生活也能以活潑的姿態活出浪漫情調。

之所以嚮往,是因為我們缺乏把生活過成詩意的境界。

這當然少不了José的功勞。

「他知道我是一個一意孤行的倔強女子,我不會改變計畫的。」

「在這個人為了愛情在沙漠裡受苦時,我心裡已經決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

你的姊妹對你真心嗎?

聽說女性之間的關係相當微妙,又側聞女性朋友間的友誼通常存在一種互相競爭的關係,即使親如姊妹也不例外。本人沒有姊妹,只有兄弟,不大體會姊妹間是否存在比較競爭。然而,明爭暗鬥、面和心不和、表面恭維實則嫉妒的確存在於女性朋友當中,甚至屢見不鮮。不知你可有同感?


 

《姊妹》這本書令我有感觸良多。故事講述一名本來積極向上,對工作生命充滿熱誠的女教師,因被未婚夫一夜拋棄而令其人生頓時進退失據,甚至「找不到自己」,失眠至夜訪身為精神科醫生的鄰居。在她墮入深淵時,幸得胞姊扶她一把,邀請她同住並照顧她的起居。


 

俗語說:好心有好報,可是,胞姊的好心並沒有換來好結果。儘管女主角對胞姊及姊夫心存感激,然而她的人生觀已被扭曲,開始嫉妒姊姊貌似幸福的家庭生活,她努力討好姊夫及外甥女,企圖將姊姊的地位取而代之,她覷準機會,一步步實踐她的計劃。


 

結局教人唏噓,我難以想像親姊妹間的關係可以如斯緊密、微妙,也如斯淡薄、殘酷。人格的扭曲可以催毀一切,包括親情。姊妹或朋友之間,誰勝誰負真的那麼重要嗎?需要時刻博奕嗎?


 

與其說女性的爭競,不如說本書也泛指充斥同性間的相互較量。只是聞說男性間的較勁比較公開,沒有像女性般的鬼祟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