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閲

【香港情懷】美食中尋回香港人香港情

說香港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飲食天堂,真的一點不假。不是嗎?只要你想得到的中、西、日、韓、東南亞等美食,都可從市面餐廳找得到吃得到。然而,教我心心念念又最愛的comfort food,還是香港的地道美食。今日讓我透過《香港尋味》帶你來一趟美食之旅吧!

讀《香港尋味》是一種享受,既可認識香港各種傳統美食由來,以至飲食文化,又可以欣賞栩栩如生的美食及食肆插畫,簡直是雙重享受。

地道美食「有段故」

原來,你我曾光顧的香港茶樓、茶餐廳、大牌檔,原來統統都「有段故」(有個故事):冰室從前多為海員、苦力等勞動階層而設,為苦力、工人等提供咖啡西餅的提神飲料小食,讓他們可在繁忙工作中喘息;茶餐廳則源自西餐文化,為要將平民化的西餐提供予普羅大眾,與殖民地的歷史不無關係;茶樓文化則南下而來,源起自廣州,初期茶樓因應階級分為樓上雅座與平民層;而舊時在各社區盛極一時的大牌檔嘛,原來已有百年歷史,曾經的「冬菇亭」如今已是碩果僅存。

百年香港 .香港百年

這兩年間,巿面出版了不少關於香港的歷史書,或探究香港歷史、或述說香港保衛戰的事迹、甚或介紹街道故事,彷彿一時間,香港人都希望尋找自己的根、身份、出生地。


 

偶然在誠品書店的暢銷書欄中看到這本書—《香港百年》,一看封面便被吸引了,封面色彩繽紛,有熟悉的建築物、電車、山頂纜車、街頭小食。。。不就是我的回憶嗎?


 

書中描述的是作者的童年回憶,她藉着回憶加以資料搜集作佐證,成就了這本生動的香港百年記載,沒有嚴肅的歷史事件敍述,寫的只是香港人的日常生活。


 

📍熟悉的建築物

記得從前每次經過銅鑼灣的聖馬利亞堂,都好奇它是一幢寺廟,還是教堂?它的屋頂四周彷效中國古代建築設計,而中間部份卻是西式的教堂模樣,原來,當年教堂為讓巿民更易接受,不受敵視和衝擊,於是便套用中式建築設計以「掩人耳目」,時至今日,它是一幢充滿特色的一級歷史建築物。


 

另一幢特色建築物是位於西環的贊育醫院,記得當年不少同學都說自己是在贊育醫院出生,我還不知是一所首間華人婦產科醫院呢!原來,在20年代醫學尚未發達時,這幢古色古香的建築物拯救了不少產婦和嬰兒的性命。


 

女人三十 (29+1?)

記得多年前看過彭秀慧執導的一齣電影「29+1」,描述兩個30歲的女生在步入30歲時遇到的各樣人生如愛情、工作、生活、容貌等各方面的問題,箇中的掙扎、無奈、醒悟及蛻變,例如過了三十歲,待在空調辦公室會冷得搭上披肩,不再像廿多歲的同事般背心短裙上陣,初出茅廬的女同事喝著紅荳冰,而踏入30歲的女主角則要喝紅棗茶補身保暖,還有突然醒悟辭去工作。。。電影叫好又叫座,相信每個渡過30歲分水嶺的女生皆會有所共鳴!
 

同樣地,《三十三歲的逆襲》也是一本描述女生踏入30歲人生的領悟,作者徐妍珠踏入33歲,成為一名輕熟女,本來她也不是很自覺自己的年齡,可週遭發生的人與事、加上生理上不能阻擋的變化 — 現實生活的包袱、日漸下滑的體力、失去熱情的工作。。。催迫着她一步步邁向真正的成長。
 

徐妍珠第一次發現自己頭上出現白頭髮時的驚惶失措,猛拔頭上白絲:「我想要將它們正活生生地住身體裡扎根的證據完全毁滅。」後來,她發現同齡朋友的髮線後移,髮量變少,她開始反思「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的青春總是在保存期限內呢?」儘管她不停拔白髮,白髮還是不受控的生長,徐妍珠開始接受現實,當發現白髮增加,便從容相約髮型屋做染髮療程。
 

你的姊妹對你真心嗎?

聽說女性之間的關係相當微妙,又側聞女性朋友間的友誼通常存在一種互相競爭的關係,即使親如姊妹也不例外。本人沒有姊妹,只有兄弟,不大體會姊妹間是否存在比較競爭。然而,明爭暗鬥、面和心不和、表面恭維實則嫉妒的確存在於女性朋友當中,甚至屢見不鮮。不知你可有同感?


 

《姊妹》這本書令我有感觸良多。故事講述一名本來積極向上,對工作生命充滿熱誠的女教師,因被未婚夫一夜拋棄而令其人生頓時進退失據,甚至「找不到自己」,失眠至夜訪身為精神科醫生的鄰居。在她墮入深淵時,幸得胞姊扶她一把,邀請她同住並照顧她的起居。


 

俗語說:好心有好報,可是,胞姊的好心並沒有換來好結果。儘管女主角對胞姊及姊夫心存感激,然而她的人生觀已被扭曲,開始嫉妒姊姊貌似幸福的家庭生活,她努力討好姊夫及外甥女,企圖將姊姊的地位取而代之,她覷準機會,一步步實踐她的計劃。


 

結局教人唏噓,我難以想像親姊妹間的關係可以如斯緊密、微妙,也如斯淡薄、殘酷。人格的扭曲可以催毀一切,包括親情。姊妹或朋友之間,誰勝誰負真的那麼重要嗎?需要時刻博奕嗎?


 

與其說女性的爭競,不如說本書也泛指充斥同性間的相互較量。只是聞說男性間的較勁比較公開,沒有像女性般的鬼祟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