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沉默的大多數》:至於沉默的理由,那就是信不過話語圈。從我短短的人生經歷來看,它是一座聲名狼藉的瘋人院

「至於沉默的理由,很是簡單,那就是信不過話語圈。從我短短的人生經歷來看,它是一座聲名狼藉的瘋人院。」

 

  - 王小波1952年出生於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年輕時在雲南農場當過知青,插過隊(指當時農村生產隊當農民的模式),另做過工人和老師。
1997年4月11日,因心臟病突發逝世於北京。
- 其生前兩獲台灣《聯合報》中篇小說大獎,在海外華人文學界獲得稱譽。但當他期望進入中國內地文壇體制時,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甚至出版作品都很困難。他在其小說集《黃金時代》的後記中坦承:「本書得以面世,多虧了不屈不撓的意志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沉默的大多數》為王小波雜文隨筆作品精選集,書中內容涉及廣泛,作者以親身經歷社會觀察並針對道德倫理、科學與邪道、女權主義、性問題作出評點,以及一些創作文論及少量書評。

  王小波的作品幾乎以他自身的經歷為創作藍本,用著最詼諧的口吻寫下最深刻的文章,也表明了王小波對於生命和生活的態度,提醒身為人一般應該具有,卻又忘卻了的本能,比如獨立的思想、自由的意志

  本書不僅喚醒了時代下許多沉默的知識分子,更使得許多人重新從自己的位置審視社會、民族與文化。

讀後感:
  沉默確實不太會留人話柄,但合時宜的事實陳述,而自己不受輿論導向,依舊我行我素,難道不是比沉默更為強大的表現嗎?王小波大概便是如此,經歷一些事變後,其文章一改無所顧忌的暢談風格,詼諧幽默的風格是他後期鮮明的書寫特色,在本書《沉默的大多數》中尤為如此,他明顯在批判些什麼,卻又故作不盡其意。

  於王小波這本隨筆雜談中,亦提及早年他與友人進行同性戀的社會學研究,並發表了文論,是中國第一位同性研究人士。然而在當時風氣尚不開放的80年代而言,「同性」除了被社會所抨擊,更備受政府打擊,因此發表研究論文不久後,友人就被上級譴責,研究也不被認可。後來王小波關於同性的倫理問題,多收錄在《柔情似水》一書。

  當年「同性研究」的事件發酵後,面對大眾襲來的惡意,王小波一度感到難過,但他後來說這種難過已經變成一種泛泛的感覺:『在我們這里,人對人的態度,有時太過粗暴、太不講道理。按現代的標準來看,這種態度過於原始——這可能是傳統社會的痕跡。

  其實同性戀行為是人類的一種自然屬性,道德不應該鄙視人的自然屬性,而應該根據一定的現實條件,使之得到合理的發展。人的存在是一種自然現象,而不是某種意志的產物。這種現象的內容就包括: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有性別之分、賢愚之分,還有同性戀和異性戀之分,這都是自然的現象。同時,王小波認為把屬於自然的現象叫做「醜惡」,不是一種鄭重的態度。
 

              書中佳句摘錄:

  • 「我自己當然希望變得更善良,但這種善良應該是我變得更聰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
  • 「人活在世上,自會形成信念。」
  • 「據此我認為,我們國家自漢代以後,一直進行思想上的大屠殺;而我能夠這樣想,只說明我是倖存者之一。除了對此表示悲傷之外,我想不到別的了。」
  • 「人們的見識總要受處境的限制,這種限制既不知不覺,由牢不可破。」
  • 「認真地思索,真誠地明辨是非,有這種態度,大概就算是善良吧。而明辨是非的前提是發展智力,增廣見聞。」—— 
     
本文由作者【Just Brielle】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2022 中國時報新聞部實習工讀 泰宇出版社遠端接案人員 2021 全球僑台商人才平台培訓課程 中國時報暑期媒體實習課程 台灣新聞雲記者培訓課程 健言社文書、中文系館文宣、僑生聯誼會文書  📩 合作邀約:brielletime@gm......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