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

讀《目送》感想

讀龍應台的散文《目送》,很有感觸。她與兒子以及父親之間的親情,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遠去。兒子長大了,就像羽翼豐滿的雄鷹要展翅高飛,去實現他們心中的夢想,去擁抱整個世界。作為母親,只能遠遠地站在原地目送他們的背影,為他們擔心,為他們祈禱。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不過是漸行漸遠,那個遠去的背影告訴我們:不必送。無論是對子女長大的離開,還是對父母年老的離世,又是那麼無助,無可奈何,但也無法阻擋他們老去的腳步,傷心難過。

我對此深有感觸,兒子小時候就像個跟屁蟲,我走到哪裡都要跟著。突然有一天長大了,再也不會跟在我身邊。即使是去搭飛機,他也不願意讓我送他。記得中學組織去日本旅遊,他爸爸送他到家附近的巴士站,想跟他一起去機場送機,結果硬是被他拒絕了。之後的許多次搭飛機,都是他一個人拎著大行李箱去搭機場巴士。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我看到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很快融入人群中,我的視線彷彿要穿透所有人去追尋他,而他卻只顧著向前、向前,不會回頭。

讓我想起毛不易的歌曲《一葷一素》:太年輕的人他總是不滿足,固執地不願停下遠行的腳步,望著高高的天,走了長長的路,忘了回頭看她有沒有哭。

《正義迴廊》• 對人性的反思 - 個人感想 非影評

人性 是否非黑即白?

一件事的發生,到底可不可以代表一個人的整個人格?

到底人做一件事的動機,是出於自己還是各方面環境引導造成?

 

看完整部電影會發現出色的演員和導演,的確讓觀眾進入到這件真實案件中。戲中不只兩位主角張顯宗(楊偉倫演)和唐文奇(麥沛東演)的演岀值得關注,就連陪審員的演出也可一一細味。演活了九種不同性格的社會人仕,當中總會找到身邊某些人的影子,甚至是你自己。

一入場我就猶如置身旁聽席,和演員們同時旁觀整個審訊過程。完場的一剎,就像剛走出法院一樣,腦內離不開剛才的案件, 庭上的一字一句都在腦海裏揮之不去。

到底什麼是真相,好像已經不再重要,因為一切已成定局。反而提醒了我們社會上的確真實存在這一類人,一開始張顯宗和我們一樣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但他內心是特別的,可是從來沒有人發現, 即使遇上了他的好朋友。慢慢兩個扭曲的靈魂碰上,漸漸地走弒父母之路。電影中討論很多有關同理心,而張顯宗聲稱自己沒有同理心也不懂情感為何物,此說法顯得他更冷血無情。

其實會否因為從成長當中,一路以來他也沒有感受過何謂同理心,也不知什麼是關懷,一直以來只感受到被唾棄和欺壓。

《親愛媽咪》奔向儘管殘破卻濃烈到無法分離的愛

《親愛媽咪》虛構加拿大通過新法案,允許家長可略過法律程序將問題孩童交由公共醫院治療。史蒂夫(安托萬-奧利弗·波尼安 飾)是一名16歲男孩,有過動暴力傾向,在外闖禍被送入拘留中心,政府再給媽媽黛(安妮·杜爾瓦勒 飾)一次機會接回兒子共同生活,若情況無法改善,黛隨時可透過新法案將史蒂夫送入醫院。

 

正是這樣的背景,再次共同生活的史蒂夫和黛用力地愛著彼此,急於證明母子的愛可以勝過一切。

 

多藍的戀母傾向眾所皆知,如果說他的第一部片《聽媽媽的話》滿是兒子對媽媽猛烈式的愛恨抒發,那《親愛媽咪》是理解母親的示愛之作,它厲害在觀眾理解史蒂夫也理解黛,唯獨母子無法理解彼此的愛。

黛是時髦愛漂亮且瀟灑直率的單親媽媽;史蒂夫是年輕氣盛、無法控制情緒的不定時炸彈,他們的相處模式火爆衝動、髒話連篇、直來直往,濃郁到化不開的愛各有各的表達方式,卻總是互不理解、無法對接,過於用力的愛反而重傷了彼此。

直到鄰居凱拉(蘇珊娜·克萊蒙 飾)的出現,她就像平衡天平的砝碼,校正了史蒂夫和黛的傾斜關係。

患有失語症的凱拉在自己的家庭顯得不安和壓抑,我發現凱拉房間裡滿是從未出現過的男孩照片,很可能是她的失語症的原因,凱拉平衡了史蒂夫與黛的母子關係,卻平衡不了自己的失子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