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媽咪》奔向儘管殘破卻濃烈到無法分離的愛

《親愛媽咪》虛構加拿大通過新法案,允許家長可略過法律程序將問題孩童交由公共醫院治療。史蒂夫(安托萬-奧利弗·波尼安 飾)是一名16歲男孩,有過動暴力傾向,在外闖禍被送入拘留中心,政府再給媽媽黛(安妮·杜爾瓦勒 飾)一次機會接回兒子共同生活,若情況無法改善,黛隨時可透過新法案將史蒂夫送入醫院。

 

正是這樣的背景,再次共同生活的史蒂夫和黛用力地愛著彼此,急於證明母子的愛可以勝過一切。

 

多藍的戀母傾向眾所皆知,如果說他的第一部片《聽媽媽的話》滿是兒子對媽媽猛烈式的愛恨抒發,那《親愛媽咪》是理解母親的示愛之作,它厲害在觀眾理解史蒂夫也理解黛,唯獨母子無法理解彼此的愛。

黛是時髦愛漂亮且瀟灑直率的單親媽媽;史蒂夫是年輕氣盛、無法控制情緒的不定時炸彈,他們的相處模式火爆衝動、髒話連篇、直來直往,濃郁到化不開的愛各有各的表達方式,卻總是互不理解、無法對接,過於用力的愛反而重傷了彼此。

直到鄰居凱拉(蘇珊娜·克萊蒙 飾)的出現,她就像平衡天平的砝碼,校正了史蒂夫和黛的傾斜關係。

患有失語症的凱拉在自己的家庭顯得不安和壓抑,我發現凱拉房間裡滿是從未出現過的男孩照片,很可能是她的失語症的原因,凱拉平衡了史蒂夫與黛的母子關係,卻平衡不了自己的失子之痛。

史蒂夫最後被送去醫院,凱拉透過窗戶縫隙偷看黛,不安地捏著氣泡紙,底下蓋著一幅男孩的肖像,這次,她又面臨著失去。

一個是生死之隔,一個是愛而不能的母子關係,細膩隱晦地呼應著,實在讓我感嘆多藍多麼理解女人、多麼理解母親之於孩子的切膚之痛。這是從《聽媽媽的話》到《親愛媽咪》刻畫母子視角逐漸全面的成長之路。


 

多藍在蒙太奇或技術表現上多是大膽明顯,表現壓抑就用老電影常見的1:1畫面,表現豁然開朗就用當代的16:9,三人間細膩隱晦的情感配上大膽明顯的比例改變,人物的心理狀態可以更強烈地傳達給觀眾。

1:1的畫面以中景、特寫來說只容得下一個人,除非兩人相當靠近才可能同時在景框裡,但此時能夠容下兩人的時刻,不是史蒂夫為了安慰黛親吻她,就是史蒂夫情緒失控掐住黛,極端的親密和極端的傷害被框在小小的1:1裡,等比的畫面呼應等比的現實。


 

上圖劇照藉由「史蒂夫之手」展開畫面成16:9,三人所形成的平衡讓生活好轉,史蒂夫也覺得自己的情緒穩定許多,三人的關係漸漸起色。

第二次畫面展開是黛幻想兒子以後會考上理想學校、遇到很愛的女人、結婚生子擁有美好未來,那段配上音樂的蒙太奇幾乎逼人熱淚,當幻想結束,回到窒息的等比現實,只剩滿屏撕心裂肺的分離。

史蒂夫離開了,天平再次傾斜,凱拉的駐留也沒有意義了,原來到最後,這只是一段注定短暫的美好關係。


 

愛是那麼飽滿深刻又無能為力,多藍總是讓我們看見最純粹真實的愛,但這份愛又像過飽的氣球,隨時面臨爆裂的危險。

最後史蒂夫掙脫束縛奔逃,接續片尾曲Lana Del Rey 的〈Born to Die〉與媽媽黛(Die)一語雙關,奔向儘管殘破卻濃烈到無法分離的愛。

我想,全片最神祕也最讓我心疼的凱拉,也想這麼奔回自己的家庭和失去的兒子吧。

本文由作者【淡然觀影筆記】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淡然又瘋狂的矛盾只有電影能給我吧。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