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閱讀分享】關於虎年:讓我們一件鳥事接着一件鳥事的過

一個好的書名能讓人從書架的芸芸書海中取下來揭看,一隻鳥接著一隻鳥,是源自這個故事:

「三十年前,我的哥哥十歲,第二天得交一篇鳥類報告。雖然他之前有三個月的時間寫這份作業,卻一直沒有進展。當時他坐在餐桌前,周圍散置著作業簿、鉛筆和一本本未打開的鳥類書籍。面對眼前的艱鉅任務,他不知如何著手,簡直快哭出來了。後來身為作家的父親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說,『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夥伴。只要一隻鳥接著一隻鳥,按部就班地寫。』」

這本書集中談論如何寫小說,不寫小說的我覺得比較吸引的是作為暢銷書的作者對創作心路歷程的剖白,如何面對靈感乾涸、被退稿,又或友人的書比自己暢銷的嫉妒,相當具人性。

初稿很拙劣不要緊,因為「發現自己不是在寫甚麼,幫助你發現自己應該寫甚麼。」對於生命的許多「錯誤」決定,我們也應作如是觀。

回首過去,寫作一直作為我組織想法、表達心跡以及理解自己的工具。十年人事幾番新,惟有寫作,始終給予我最堅實的陪伴。

最近在這本書以及另一本書中重覆看到諾斯底派多馬福音這句話:

「你若將自己的內裡揭示出來,這揭示出來的會拯救你,你若不將自己的內裡揭示出來,你所不揭示出來的將會毁滅你。」

【閱讀分享】《死過一次才學會愛》天堂與其說是地方,更像一種狀態。

書名:死過一次才學會愛

作者:Anita Moorjani

第一次看有關瀕死經驗的書藉,尤其當作者Anita是個印度裔的香港人,故事就發生在香港,讓同為病患的我更能貼近、代入其中。

她四年的抗癌之路已走到盡頭了。一夜,她被緊急送院,器官逐一停工。在瀰留之時,她的意識卻超越肉身,感知到俗世發生的一切情景,那股感知力甚至強大得超越時間和空間以及物質,即便那時的她早已呈昏迷狀態。她不但「看到」遠在印度的哥哥飛回香港找她、「看到」醫生和丈夫在病房以外對她病情不看好的討論,甚至感受到現實中親朋好友的情緒想法,仿佛與他們融為一體。

瀰留間,她感受到被已逝去的親人與好友的愛所包圍,感知只留下全然純粹的喜樂與美好。經歷大徹大悟,意識到自己生病的源頭,她知道自己會完全痊癒並且是帶着更大的任務回到人間。她再次清醒,那已是她昏迷的三十小時後。

如果寫到這裡你以為已經是整個故事的高潮,更奇跡還在後頭,在她清醒離開加護病房的六天後,檢查報告顯示她的淋巴沒有任何的癌細胞。

她的病歷觸發了醫學界的關注,得到了腫瘤科醫生的認證,並非子虛烏有的創作。她成了醫學案例,參與醫學研討會。其後在一層層自然展開的助力下,她把經歷寫成書出版,再成為心靈導師,在全球各地演講與受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