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學

你富有嗎? 有一種富裕或較成為富翁更奢侈

你認為自己屬於富有嗎? 只有身家豐厚、擁有名表、名車與豪宅才能算是富有嗎?在《魔杖之外:湯姆.「跩哥馬份」.費爾頓的成長與掙扎》中,湯姆·費爾頓遇到的其中一名善心路人認為自己擁有妻兒已是富有的人。究竟有錢的生活應該如何界定?

「你是個富有的人嗎?」

我近日正在閱讀《魔杖之外:湯姆.「跩哥馬份」.費爾頓的成長與掙扎》,其作者正是在《哈利波特》系列中飾演跩哥·馬份的英國演員湯姆·費爾頓。在書中的第26章「巴尼餐館之歌/假如我是個富有的人」提到,自己因為出現酗酒與物質濫用,而被送到勒戒中心接受治療,更形容從離開辦公室大樓到跟隨戒癮處遇專家前往中心的過程是「人生中最荒誕的時刻之一」。

【閱讀分享】《死過一次才學會愛》天堂與其說是地方,更像一種狀態。

書名:死過一次才學會愛

作者:Anita Moorjani

第一次看有關瀕死經驗的書藉,尤其當作者Anita是個印度裔的香港人,故事就發生在香港,讓同為病患的我更能貼近、代入其中。

她四年的抗癌之路已走到盡頭了。一夜,她被緊急送院,器官逐一停工。在瀰留之時,她的意識卻超越肉身,感知到俗世發生的一切情景,那股感知力甚至強大得超越時間和空間以及物質,即便那時的她早已呈昏迷狀態。她不但「看到」遠在印度的哥哥飛回香港找她、「看到」醫生和丈夫在病房以外對她病情不看好的討論,甚至感受到現實中親朋好友的情緒想法,仿佛與他們融為一體。

瀰留間,她感受到被已逝去的親人與好友的愛所包圍,感知只留下全然純粹的喜樂與美好。經歷大徹大悟,意識到自己生病的源頭,她知道自己會完全痊癒並且是帶着更大的任務回到人間。她再次清醒,那已是她昏迷的三十小時後。

如果寫到這裡你以為已經是整個故事的高潮,更奇跡還在後頭,在她清醒離開加護病房的六天後,檢查報告顯示她的淋巴沒有任何的癌細胞。

她的病歷觸發了醫學界的關注,得到了腫瘤科醫生的認證,並非子虛烏有的創作。她成了醫學案例,參與醫學研討會。其後在一層層自然展開的助力下,她把經歷寫成書出版,再成為心靈導師,在全球各地演講與受訪。

我的生活哲學 - Less is More

最近日本流行斷捨離,實踐減法,將不需要的物件捨離,獲得更好的生活。

相似的概念,我更喜歡Less is More 這個說法,這句說法看起來好簡單,但深度讓人回甘。最初得到啟發是從蘋果公司 Apple ,Apple 是將Less is More 發揮得最淋漓盡緻的公司,如果細心看Apple 的產品,你會驚訝發現不論是產品外觀、使用介面設計,以至包裝設計的細節,你會看到它們貫徹始終的Less is More 原則。簡單,化繁為簡,但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極致好用。

去蕪存菁,專注在最重要的部份並做到極緻,會做得更出色。

與80/20 法則的想法亦同出一徹,專注在最重要的20%,你會獲得80%的成效; 不要浪費心力在80%不重要的事情上,因為,在不重要上地方上努力,即使做得再完美,你只會獲得20% 的分數,那麼為何不把所有精力投入到20%最重要的事情上呢?當然,要能夠找出這20% 的重要部份有時候並不容易。

斷捨離、Less is More、80/20 法則、極簡主義 (Minimalist)、KISS原則 (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去蕪存菁... 

無論把它叫作什麼名字也好,對我來說也就是減法和專注,它已經成為我的生活哲學,我把它應用在生活上所有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