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連串的來回拉鋸。你想做某件事,但被迫做別的事──讀《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如果說,要讓我從人生截至目前為止讀過的書裡,挑一本推薦給大家,那就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一本書最大的價值莫過於你不斷的重讀、每讀一遍都能得到新的體悟,在同樣的段落裡被感動、讓相同的字句為人生的不同階段解答。至少這是為什麼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再回來重讀一遍的原因。

 

記得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應該是從國中的圖書館,為了交代不知道是寒假還是暑假作業,那是我第一次為一本書哭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當時帶給心靈的震撼和啟發,尚無法如現在般清楚地用文字充分表達。後來高中、大學、出社會後一再重讀,現在手邊的是二十年週年紀念版,我早已不再是需要從圖書館借書的小孩、但書裡的墨瑞教授確實如他、如作者期望的,一直活在我心中。

 

忠於自我,生命自會帶你到該去的地方──讀《火口的二人》

 

 

讀這本作品總讓我想到海德格「向死而生」的概念。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要我們直視死亡,認為唯有如此,才能過一個真實的人生。若不能意識到死,我們充其量只能算是半活著。有一個學者把這個概念闡釋地更為清楚: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清楚認識並且坦然面對,我們就可以不被對死亡的恐懼以及生活中的瑣事所禁錮—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才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

 

世人皆知日本文化的壓抑,由此衍伸許多官能作品,以刻畫肉慾與情慾為手法,探討深層次的人性以及人生意義。例如大島渚的電影《感官世界》、渡邊淳一的《失樂園》,當然還有這部小說《火口的二人》。男主角賢治是非常循規蹈矩的人,大半輩子理所當然地過:認真唸書進入好大學、勤奮工作娶了客戶的獨生女。一路活到三十幾歲時生命出現了意外、犯了錯,頓時一無所有,一個錯誤把他打回原形。人生照著使用說明書那樣每個步驟都做對了,卻沒有踏實感、甚至可能一步錯便掉入深淵。這不就是《游牧人生》裡Nomads選擇持續上路的理由嗎?而「理所當然地過」、遵循社會主流的生活模式(不加思索地唸書上大學、追求好工作、好歸宿),卻不認真思考自我、為本身的渴望奮鬥,難道不該稱之為一種便宜行事嗎?以為照著主流便能獲得好生活,最後落得兩頭空的結果似乎也不難推敲出端倪。

滿地碎片落筆成章、化成字句,每讀一句都是一次傷心──讀《天堂旅行團》

 

 

我一直是張嘉佳的書迷。

 

聽說許多人認識他,是從微博開始。

我已經忘了是什麼時候接觸到張嘉佳的文字,一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已經被感動得很深、很深了。

 

「每個人無法喘氣的日子,只有自己知道。暴雨傾盆,望不見來時的路,沿途親手種植的海棠花全部凋零。」每當覺得心裡的苦總見不得光,張嘉佳都能用最質樸且溫柔的文字,照亮陰暗的角落。他筆下的人物總平凡的出奇,像每個再普通不過的你和我。於是畫面逐漸模糊、才發覺早已熱淚盈眶。

 

張嘉佳的書對我來說更是教科書等級的存在。身為為文字服務的人,總免不了自己親手寫寫文案的時候。戲謔自嘲的敘事角度、溫柔滿溢的詞藻句型,我照樣照句練習了好多遍。他說「遇見你,就像跋山涉水遇見一輪明月,以後天黑傷心,就問那天借一點月光。」;他說「一個人心裡有裂痕的時候,都是靜悄悄的,這世界沒人能察覺。只有當它『碰』地一聲碎開,大家才會聽到。」;他說「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做不擅長的事,接受不樂意的批評,對不喜歡的人露出笑臉,賺他們一點錢,讓自己多活下去一天。」他還說,《天堂旅行團》是他最特別的一本書,有他生命裡所有的病與藥。

 

我深深著迷於她的文字,並在書裡遇到了相似的靈魂──讀《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

 

 

我向來不愛看心靈勵志書,甚至偏激到有點厭惡的地步。

但自從Amazing推出第一本著作以來,我便深深著迷於她的文字,並意外地在書裡遇到了相似的靈魂。

 

例如我們曾經於不同時期在相同的國際志工推廣組織工作過,每每讀到這些段落總有莫名的親切感。又例如談及生命中第一次碰到親人逝世的經驗、年幼時對死亡的恐懼,怕黑夜、怕鬼魅、怕睡去,這些都是我呀。隨著書中字句一起梳理身上的結、內心裡的某一部分彷彿也跟著舒展開來,Amazing的文字像是一道光,照進了過去心裡總是蜷縮、見不得光的地方。

 

從閱讀到虛構,「書」從來就不只是書——以京極夏彥《書樓弔堂》談起

如果我們認為迷信,指的是去相信某種虛無、怪力亂神、不實際存在的事物,那麼沈迷閱讀、喜愛小說的行為會是一種迷信嗎?

 

在文明開化的現代,書跟迷信等會連結到超自然想像之間的關聯基本上不容易被注意到。因為在現代,書籍往往被認為是承載知識的載體,是教育的媒介。閱讀變成一種學習、培養、思辨,和所謂不具客觀、科學證據的迷信事物是完全搭不上邊的。如果不小心牽扯上,大概通常是因為書籍和宣傳某個宗教有關。至於小說,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認為只是消遣、娛樂吧。畢竟很少人會真的把小說裡的東西當成真實的事件來研究,因此除非是文學研究,通常都只是拿來放鬆心情、打發時間的產物。許多人也因此認為愛看小說的人大概都是閒閒沒事做,而且認為小說的價值很低,因為他不是工具書,多半也不會是科普、社會學等之類的知識書籍,所以不實用。

 

或許這便是在今天閱讀金李璟的小說集——《活著的圖書館》——最具價值的地方。因為這部作品不但文筆極好,除了深刻地帶領讀者去認識和書有關的歷史。個人認為其實最重要的,是他透過小說結合歷史文獻的方式進一步探討什麼是人對書的慾望這一議題。以及進一步描寫到這種對書的慾望如何影響書的收藏、製造、傳播等歷史。

 

【職場談判|溝通用詞】"談判致富"中的8大地雷用語,為何那麼雷?

2021年暢銷書"習慣致富"的作者在今年出版了新書"談判致富",他整理出談判很實用的原理原則,以下是他列舉的8大地雷用語,我嘗試用我的談判框架與經驗去做解釋與修改建議:

(PS.他是一位澳洲首屈一指的房地產投資顧問,也是成功和財富創造心理學的作家。他撰寫的談判書籍,有很多心理洞見與說服話術。)

 

「你說什麼,我聽不懂。」

這是個很針對性的批評,而一般人聽到這樣,內心會自然生起:「什麼我說的聽不懂,是你不懂行,才聽不懂吧!」這樣很容易讓雙方形成對立。

為了達成一樣的目的,你可以這樣說:「不好意思,我剛剛腦筋突然卡住,可以再跟我說一次嗎?」

 

「我不同意。」

這亦是一句容易生起對立的話,因為你直接否定對方的論點。一般來說,談判雙方因為立場不同,本來就很容易發生不同的觀點與意見,所以我們應把此視為確認對方需求的過程,不須拿來做評論,而是要去找到利益點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你會這樣說,是因為你們對於xxx很在意嗎?」或是「這不符合我們公司的需求,是否有其他的做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