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連串的來回拉鋸。你想做某件事,但被迫做別的事──讀《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大塊文化

 

 

如果說,要讓我從人生截至目前為止讀過的書裡,挑一本推薦給大家,那就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一本書最大的價值莫過於你不斷的重讀、每讀一遍都能得到新的體悟,在同樣的段落裡被感動、讓相同的字句為人生的不同階段解答。至少這是為什麼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再回來重讀一遍的原因。

 

記得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應該是從國中的圖書館,為了交代不知道是寒假還是暑假作業,那是我第一次為一本書哭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當時帶給心靈的震撼和啟發,尚無法如現在般清楚地用文字充分表達。後來高中、大學、出社會後一再重讀,現在手邊的是二十年週年紀念版,我早已不再是需要從圖書館借書的小孩、但書裡的墨瑞教授確實如他、如作者期望的,一直活在我心中。

 

生活中有兩個時刻墨瑞教授常常浮現在我腦海。一是感到矛盾困惑的時候,二是害怕面對某些情緒的時候。我一直是個逃避悲傷的人,討厭看傷心的電影、害怕面對離別的場景。但逃避悲傷只會讓自己變得更脆弱,我應該要讓這樣的恐懼穿越我。而墨瑞教授會告訴我:「如果你壓抑情緒,不讓自己完全體驗他,你就無法不執著,因為你忙著在害怕。你害怕痛苦,你害怕悲傷,你害怕愛會帶來易受傷的心。但你若全心投入這些情緒,讓你自己整個人沒入其中,你就完完全全體驗到它。你就知道什麼是痛苦,你就知道什麼是愛。唯有如此,你才會意識到自己該從中脫身。」

 

在許多藝術創作中,我也常看見墨瑞教授所說的「對立面的衝突」。「生命是一連串的來回拉鋸。你想做某件事,但被迫做別的事。某件事傷害到你,而你知道這不應該。你把某件事視為理所當然,但你深知沒有什麼理所當然的事。對立面的衝突,就像拉長的橡皮筋,而我們多數人都活在其中。」是這樣的內心衝突,激起人類以藝術創作來表達精神上的反抗。我也從這樣普世的藝術價值中發現,與矛盾的對抗從來不只有自己在孤軍奮戰,世人皆為之所苦。唯有接受如此,將之視為生命的常態,我們才能在漫天的挫折感一次又一次地來襲時,更加游刃有餘地面對。

 

書寫的價值,在這本書裡體現無遺。智者仙逝,卻透過留下來的著作持續影響後世,而我也利用書寫,為自己留下記錄。「只要我們可以彼此相愛,並記得我們有過的愛的感覺,我們就雖死猶存。你所曾激起的愛意,都仍留存於世,所有的記憶都還在。你並沒有死,你仍活在那些你曾經打動、曾經扶持的人們心中。」我沒聽過墨瑞教授說話,但書中字句卻自我讀過此書以來始一直言猶在耳。如果有一本書能讓我翻一輩子,我想就是它了。

 

圖片取自 大塊文化 FB粉絲專頁
本文由作者【Jane】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