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文化

甚麼是136離律定律?HR應注意的事項

「136離職定律」是一個人力資源領域中的術語,意思是員工離職通常的趨勢:入職頭1個月、3個月、6個月。

 

而在企業管理中,「136離職定律」是一個重要的概念,特別是在留住優秀員工方面。企業應該意識到員工通常不會立即離職,而是會在心中做出幾次決定之後才離開,因此需要提高對員工的關注和關心,幫助員工解決問題,增加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忠誠度。

 

這個「魔咒」顯示出員工對於自己的職業生涯與工作環境的想法通常是漸進式的。員工可能會有一些疑慮/期望落差,甚至不滿意的地方,通常便會萌生離職的想法,但作為管理者,可以留意以下各樣潛藏因素,以防新入職員工提出離職時為時已晚。

 

於介紹「136離職定律」前,筆者先闡明立場,對這個「定律」未必完全同意,因為當中的離職因素可以有很多樣化,而且單憑這個定律去評論,對當中的持份者未必公平,但筆者就認為:作為管理者有必要知道這個「定律」,「得個知字」也好 (如果你是從事HR人力資源,便更加需要知道這項資訊呢。)

 

根據「136離職定律」,新入職員工離職時期跟以下因素相關:

離職時間:入職首1個月

離職主要因素:跟人力資源相關

 

【職場人際】「跟對老闆」vs.「和同事相處融洽」,誰重要?

【同事相處 vs. 老闆相處】

無論是職涯諮詢或職場生態的場域,我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初入職場的新鮮人,通常相當重視人際關係,且十之八九第一首選都是「和同事相處融洽」,只有極少數在乎自己的老闆如何;反觀在職場有一定閱歷的工作人,凡工作得水深火熱,或想離職轉職,大多數理由都跟「老闆相處」脫離不了關係。


這代表什麼?


新鮮人剛進入職場,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在對職場生涯極不熟悉、「上司」這種生物又像外星人一樣遙不可及的情況下,誰都巴不得集結同心同德的小團體來「抵抗外侮」,上起班來氣氛才好、才有小確幸。

想要和同事相處融洽很正常,但你有沒有想過:跟誰當同事,就像誰當你爸媽一樣,根本由不得自己決定。一起工作之後,和誰合得來、誰會表面和你好背後卻捅你一刀,沒有辦法事先在面試過程、或看面相掐指一算就知道事實。

 

【真正能影響你職場發展的,是你老闆】

更有意思的是,根據統計,讓一個人在公司待不下去,想要離職的原因,前幾名看來看去最多都和老闆有關、要不就是薪水、發展性或公司文化,說好的同事相處呢?都不知道排到後面哪裡去了。

【企業管理學】治標先治本

我家附近的垃圾站常有野豬出沒找可吃的東西,弄至遍地垃圾。有鄰居建議餵飼牠們,使牠們不用再翻垃圾堆。我心中訝異,:為了解決衛生問題,竟然用食物來誘使更多野豬聚集,引發更嚴重的問題?

鄰居的看法,其實反映許多人解決問題,都治標不治本。這種思考模式,簡言之,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著眼局部而沒有考量整體。

要根治一個地方日問題,就必須治本。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認為,文化可以吞噬政策,而文化就是問題的根源。例如貪腐的文化源於貪婪的本性,只能產生更多欺騙與欺壓的行為,如以獎賞的方法誘使人舉報貪腐,只會製造更多貪腐現象。古時候在宮中負責打掃的僕人,會把垃圾掃到偏僻的角落,使皇帝以為宮中已很整潔,漸漸,皇宮就變成藏污納垢的地方,其問題就是源於一種馬虎的打掃文化。

一個地方,哪處最清潔,哪裡最骯髒,只有平民百姓才最清楚。在上位者一來顧不了那麼多,二來往往為了接待賓客才會把某些地方弄乾淨,建立一個好形象。日本人最重視廁所衛生,認為如果連一個廁所都不能管理得好,又怎能好好管理一間公司呢?我在不同的公司工作過,十居其九的廁所,都不敢恭維。如果廁所代表管理表現,可想而知那些公司的管理層是一種怎樣的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