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10/10 世界心理健康日

1992年由前美國總統卡特夫人,看到心理健康不被重視,特別提出世界心理健康日WMHD,作為打破對精神疾病的迷失,與促進心理健康,每年都有不同主題或針對不同對象。得到全球重視,WHO也將10/10世界心理健康日融為其固定節日。

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FMH)將今年主題訂為「讓所有人的心理健康和福祉成為全球優先事項」(Make Mental Health & Well-Being for All a Global Priority),希望全球共同關注心理健康相關議題,並呼籲政府將心理健康列為優先施政重點工作,增加心理健康投資,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採取預防性措施,降低心理不健康與精神疾病的風險。

徽標以絲帶探索了心理健康的象徵意義,心理健康是人權,每個人都有責任去爭取和維護。

從絲帶的太陽光芒中分出顏色與層次,代表傳達樂觀和進步。

陽光形成一個圓圈,表明這是一項全球倡議。將絲帶與陽光相結合,徽標從傳統的絲帶使用中脫穎而出,強調世界心理健康日(WMHD)是一項獨特的行動。

這個標誌的優勢在於它在一個新的激勵環境(太陽光束)中結合了一個可識別的元素(絲帶),提升每個人的心理健康,共創心理健康的大環境。

AI心理健康Voiss 每個人都將擁有自己心理健康的AI助理

面對情緒的調適、生活壓力或是人際關係的變故等,加上每個人對此都有不同程度的耐受力,心理健康的議題逐漸被受重視,同時也有組織推出「心理假」以及現在政府針對青年的諮商補助等。

然而,有了這些推力,我們也不能忽視對於有需求者的阻力,有可能是金錢、是社會地位、是性別角色,讓開口求助這件事變得非常困難。就像如果已經是在脆弱的階段,要出門去看診面對要與陌生人的談話其實就會是件壓力非常大的事情。

我一直想傳遞在日常中心理保健的重要性,便是因為看到在精神科診間中,被確認某種心理疾患後,會對於患者以及其身邊的人有多巨大的影響。

這次,在新創展覽中認識一間公司Voiss透過牌卡及故事等輕鬆媒介,讓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擁有專屬個人的心理AI助理。

 

zoomable

Photo on Unsplash by Alexander Sinn

為何要補助年輕人心理諮商?如何挑選合適的諮商師?

補助方案介紹

112年8月1日起,衛福部提供15歲到30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年輕朋友,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心理健康司陳亮妤司長指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三大重點包括:一、「鼓勵年輕人勇於求助」。二、「尋求及認識心理諮商」。三、「加強高風險個案醫療轉介」。許多年輕人無法處理自己的心理困擾,可能不知道資源在哪,或不了解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服務的效果,不願主動求助。

衛福部期望透過此次方案鼓勵遭遇心理困境的年輕人勇於求助,認識與善用心理諮商。同時積極走在預防更前端,讓每一個案都能以心情溫度計評估,及時找出高風險個案加以預防處理,加強轉介醫療。

陳亮妤司長表示,心理健康司也將同時與教育部合作建立「校園自殺個案關懷轉介流程」,並積極引進「澳洲心理急救包」,建構更完善的心理健康防護網。

zoomable

 

分手跟被一杯熱咖啡潑到一樣痛

心理的不舒服其實跟生理疼痛很類似!

因為心理的不適並不像生理上有那麼明顯的表現,很難從外表就判斷出來,因此,有時候當我們是因為心理的不適需要專業幫助或需要休息時,可能還會被他人冷言冷語,覺得是在無病聲吟或是抗壓力不夠。

想找同樣在意心理健康的你

Hi I'm Jamie

心理戲系畢業後,因為經歷身邊親朋好友受到心理疾患的影響,以及影響了整個家庭的規劃,也看過在精神科戴著帽子口罩墨鏡,不願讓別人知道自己來看精神科,從朋友的一句:「我覺得我心理生病了!但我只敢讓你知道」我就在想大家對於心理疾患的不理解是什麼原因?是否有可以機會透過藝術、科技或文學的方式來讓大家能更理解,同時也作為心理疾患者的一個出口與支持。目前只有透過默默地經營社群來持續累積,也希望同樣重視心理健康領域的你能來聊聊呦:)

email:[email protected]

期待收到你的來信

mental health matters!

Jamie.

 

心理健康拉警報!!心理急救來幫你

心理急救是什麼?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在今年三月份提出將引進來自澳洲的心理急救(Mental Health First Aid)教導民眾如何察覺周圍的人心理健康出現狀況、正在呼救,以及如何說對的話協助他們,而非對憂鬱症患者說「不要想不開、你就是想太多」,這只會讓對方心情不好、責怪自己。她說:『First Aid有點像急救包的意思,譬如說身邊的這個人他可能出現什麼狀況或表達了什麼樣的言語,我們會察覺說這個人可能有狀況,他可能有輕生的念頭。

心理健康急救是一項培訓計劃,教導公眾如何幫助正在經歷不同程度惡化的心理健康問題的人。與傳統急救一樣,心理健康急救不會教人們治療或診斷心理健康或物質使用狀況。相反,培訓教導人們如何提供初步支持,直到收到適當的專業幫助或直到危機解決。

根據心理健康急救 (MHFA) 創始人的說法,他們通過對學生進行常見的心理健康危機教育,驗證了為心理健康提供急救可以減輕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加快康復並降低自殺可能性的想法. 這些包括自殺的感覺、蓄意自殘、驚恐發作或精神病症狀,以及如何處理這些情況,讓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更有可能尋求幫助,從而降低受到傷害的風險。

脫口罩會引起社交焦慮?那些關於我們要重新以真面目示人的練習

雖然從今年2/20就已經在室內場所解封戴口罩的規定,但看到不論是在賣場或是圖書館等空間仍然看到超過九成以上的人都是帶著口罩,到底我們還能不能回歸到以往那個呼吸自由的時光呢?

社交焦慮是什麼

社交焦慮是指在社交場合中感到強烈的不安、擔憂和恐懼的一種情緒狀態。這種情緒狀態可能會在面對不熟悉的人或者大眾場合時出現,例如在派對上、面試中或者在公共場所交往時。

社交焦慮的症狀包括:

  • 害怕被他人評價或批評
  • 會出現身體上的症狀,如手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顫抖等
  • 會避免社交場合或者被迫參加時感到不適
  • 擔心自己在社交場合中會出現失誤或尷尬的情況
  • 會反覆檢查自己的言語和行為是否得體

戴口罩是種趨避風險行為

趨避風險是指在做出決策或行動時,選擇採取保守或較為安全的方案,以減少可能的損失或風險。趨避風險的行為通常表現像是避免投資高風險產品、避免冒險或採取保守的投資策略。

趨避風險的原因例如:

探索自我療癒:方法、技巧和專業治療

自我療癒是一種重要的生活技巧,它不僅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各種生活壓力。隨著生活芸芸,我們經常會面臨各種挑戰和壓力,這時候很容易感到焦慮和壓力。但是,通過一些自我療癒的方法,我們可以幫助自己放鬆和恢復平靜。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冥想和深呼吸來幫助自己放鬆。冥想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放鬆身心,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深呼吸則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壓力和焦慮,並且有助於改善心臟健康。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運動來提高自我療癒能力。運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消耗多餘的能量,還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信心。運動還可以幫助我們改善心理健康,並且有助於提高身體耐力。

最後,我們可以通過與他人交往來提高自我療癒能力。與他人交往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孤獨感,還可以幫助我們得到支持和鼓勵。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家人交往,可以幫助我們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並且得到寶貴的建議和幫助。此外,參加社區活動和志願者活動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與他人一起工作和協作,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尊心。

總的來說,自我療癒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活技巧,它不僅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壓力。通過冥想、運動、與他人交往等自我療癒的方法,我們可以提高自我療癒能力,並且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透過失聯權 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權

手機傳來叮咚聲、螢幕畫面跳出來的訊息通知讓你忍不住立馬點開來嗎?明明也才沒過幾分鐘,但卻傳來同事提醒要回訊息。因為數位的便利以及各種通訊軟體,我們的日常時常都是淹沒在各種訊息當中,甚至有時候感覺一天都在回覆訊息,要緊的事情都沒有時間處理。

下班或休假日傳來的訊息,明明也不是太重要的事情,但就是彷彿有種不好意思不回覆的心情,這些訊息不一定都是傳達出正面的內容,也會有部分較沈重以及沒辦法一下子就知道該如何回應。

長期被大量訊息淹沒的生活會讓我們壓力過大,在休息時間卻沒辦法獲得充分的充電,如此循環下來,同時會影響到上班的時間,比如因為想到要回覆訊息的壓力導致失眠,或是因為文字訊息表達意思不清楚一直在猜測真正對方想表達的內容等。

失聯權即是指在下班與休假時間不傳送訊息,也不回應訊息的權利,尤其是在先前疫情嚴重之下,各國興起的居家辦公,因為少了面對面的接觸,沒辦法知道對方是否還在工作,還有想說溝通一點事情應該不會耽誤太久,也造成許多人發覺居家辦公之下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更加模糊。

「你好奇怪喔!」👀有人這樣對你說過嗎?

嗨~世上獨一無二的你。

 

你聽過有人這樣對你說嗎?「你好奇怪喔!」

 

有時候不用聽到他們說出口,你從他們疑惑或甚至有時略帶鄙視的眼神,你就聽到了這一層訊息。

 

這些時候,你的感覺怎麼樣?不以為然?抗拒?卑微退縮?

 

有位讀者曾經告訴我:

「我覺得自己是外星人。生活在地球上,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真的屬於這裡。」他其實…有點孤獨和悲傷。

 

有時候「奇怪」,是一種「不歸屬感」。

 

被形容成「奇怪」,我們可能有不舒服的感覺。因為人們傾向熟悉的人事物,害怕自己既有的信念被挑戰。於是,當生活中有「不一樣」的人事物出現,可能第一時間的慣性反應就是抗拒甚至貶低。因為人類需要證明「我很好」。這不能說是種錯,是人之常情的心理防衛反應。

 

不過,我們能不能也記得換個角度想?如果全人類都只擅長料理卻沒有人懂打獵,如果全人類都只擅長執行卻沒有人懂規劃,如果全人類都只擅長生產卻沒有人投入文藝領域…人類現在早已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