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酉

【職人觀點】適度留白,別讓稀缺把自己困在被迫選擇的循環中

把時間排得太滿、目標訂得太高,看起來好像很充實、會讓你緊繃地去完成每一件事。然而一但出現稀缺,你可能得花更多的精力去細算、做取捨,此時你的注意力都在這上頭,無暇顧及眼下之外的事。

▎越是稀缺的東西,越是容易捕捉我們的注意力。

缺什麼,就關注什麼。肚子餓會更加關注食物,沒有錢會更加關注眼下變現的機會,沒時間則會關注效率之類的議題。

長期處於稀缺的情況下,只能不斷的「被迫」做取捨,壟斷了注意力,所以沒有能力與精力去做更長遠的規劃與準備,因為:眼下這關都過不了,哪還管得了以後……。於是,持續處於稀缺的狀態,陷入惡性循環的窮忙。

時間管理矩陣,你該把精力投入在「不急迫但重要」的事上 (製圖/劉奕酉)

【自雇思維】打造成功商業模式的三個自我檢視

商業模式是什麼?能吃嗎?

「所謂的商業模式即是一個事業,創造營收與利潤的手段與方法 。」維基百科上是這麼詮釋的。

《獲利世代(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的作者 Alexander Osterwalder 是這麼詮釋的:「商業模式是描述一個組織如何創造、傳遞及獲取價值的手段與方法」。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富士康前副總裁程天縱先生對於商業模式的解釋,也是我相當認同的。

【自雇思維】從受雇到自雇:轉身不必華麗,但要傾聽內心的聲音

近日受邀回到母校所上演講,主題是「從受雇者到自雇者:統計人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希望我向學弟妹分享個人的職涯規劃,身為一位統計人,應該如何在職場上發揮自己的優勢?有哪些選擇?為何選擇從職場離開,成為一位自雇者的心境轉換與角色轉換上有什麼困難與建議?

坦白說,我還在成為自雇者的路上摸索著,也談不上成功;但希望透過我個人的經驗分享,讓更多想成為自僱者的朋友們,多個選項和方向可以參考。

自僱者與自由工作者的不同

什麼是自雇者?簡單來說,就是不屬於任何組織的工作者。

根據勞動部的定義,是指「自己經營或合夥經營事業而未雇有他人之就業者。」換句話說,就是「一人事業」。

【職人觀點】你還在收集乾貨嗎?我們缺的不是資訊,而是自己的見解

去年底做了全身健康檢查,後來到診所拿體檢報告,和營養師討論調整飲食的方向,突然發覺這道理其實與知識學習是相同的。

你知道加工食品不好,但還是愛吃

過度加工、精緻化的食品,往往賣相佳、口感好,吃下去的當下也有大大的滿足感,但對於我們的身體而言,並沒有太多的好處;甚至會造成上癮,攝取過多反而會造成負擔,弊大於利。

加工後的知識也是如此,獲得的當下會感覺收穫滿滿,甚至有些人會上癮,渴望更多的乾貨、更多的課程進修,對於生活或工作上的問題解決不但沒有效益上的提升,反而造成身體的負擔,失去思考的能力;這是精緻知識的上癮症。

我們缺的不是資訊,而是自己的見解

【簡報思維】在職場上如何展現說服力?有效說服的關鍵在正式簡報前就已經開始了

當你必須在明確的從屬關係之外運作時,你的同事可能無法明白為什麼要跟你合作,特別是跨部門的合作。

有效的說服,在於引導所有人走向有共識的解決方案,未必是你一開始的解決方案。而有效說服的過程包含四個步驟:建立信任、共同利益、強化佐證、情緒共鳴。

建立信任:職場上的信任,主要來自「專業」與「關係」

我們對於一個人的信任,往往取決於他的信用(credit)。如果你對於某個領域的一切瞭若指掌,也能提供正確的判斷,別人就會信任你的專業,所以我們常說:光是將事情做好還不夠,你得展現你的專業價值,用聰明的方式來做事。

而關係,指的不是私交或是檯面上的認識,而是當你做出判斷時,有沒有展現出以他人利益為優先的考量?這會使他人對於與你的關係有信心,進而產生信任。私下一對一的交談、邀請與你想法相近而他人較為信任的同事,都是拉近關係的作法。

【簡報思維】幫高階主管準備會議簡報的眉角

在職場上製作簡報已經是個基本能力,舉凡工作報告、市場調查、活動企劃或是商務提案,都會透過簡報來呈現;但是,如果今天上台簡報的不是你,而是你的高階主管,你該如何準備這份會議簡報呢?

確認目的、對象與時間

無論是幫別人準備簡報,還是自己就是簡報者,確認目的、對象與時間都是基本的事前準備。

製作簡報前先確認目的、對象與時間/劉奕酉繪製

但是,參與會議的人這麼多,又都是高階主管,我怎麼知道他們的需求是什麼?又怎麼可能滿足所有人?關鍵在於找出核心聽眾,20%的人滿意就可以決定溝通的效果。

【職人觀點】簡報遇到瓶頸?因為你還沒養成提升專業簡報力的七個習慣

我們常希望可以用更快速的時間,製作出更專業、更吸睛的簡報。除了熟練簡報軟體的操作、大量累積簡報製作的經驗之外,有沒有什麼訣竅可以更有效的學習和精進簡報技巧呢?

過去在職場上因為工作性質的緣故,我需要製作大量的簡報,例如研究報告、銷售簡報、會議簡報、教學簡報、進度簡報等等,很多時候並沒有太充裕的時間可以準備簡報製作,常常來不及做完而草草交差,影響了工作進度,也影響了主管對我的評價。

隨著簡報製作經驗的累積與前輩的分享,也翻閱了許多簡報教學與提升效率的書籍,逐漸歸納出一套可以提升簡報製作效率的方式,在這裡和各位分享。透過這七個習慣的培養與練習,不僅可以提升簡報設計的質感與專業感,也能縮短簡報製作的時間,更精準的達到職場簡報的目的。

Habit #1 斷、捨、離的思維運用

【簡報思維】簡報做不好?我故意的。而且你可能沒搞清楚簡報目的與對象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某公司或某公務機關對外的簡報,怎麼會做成這樣?也太不專業了吧?

等等,所謂的「專業」對你來說代表什麼?內容深度?含金量?還是美醜?這些其實跟你的專業背景與主觀認知有關,更關鍵的是,你是簡報設定的聽眾嗎?

好簡報只為對的人

一份簡報會有設定的目的、對象與預期行動,希望目標對象(TA)照我們期望的採取行動。一般而言,目標對象的歷程會有五個階段:我想聽、我要聽、我聽懂、我相信、我行動(其實類似行銷漏斗的概念),所以我們要將簡報做的吸睛、容易理解、有說服力,目的就在於提高每一階段的轉換率。

反過來說,如果我不希望別人關注、聽懂,或是引起不必要的回應呢?當一個行動勢在必行,多數人的反對也是可預期的,你會選擇怎麼做?你可能會問:簡報不就是為了讓對方理解、有效溝通,進而讓對方願意行動嗎?

【簡報思維】學會模組化思維,做簡報就像玩樂高一樣簡單

「如果做簡報也能像玩樂高一樣,該有多好!」

十多年前,同事的一句話點醒了我。那時,我還是擔任統計工程師的角色,負責撰寫決策支援系統的程式模組,包括統計分析模組、統計圖表模組與資料處理模組。對工程師來說,寫程式肯定比做簡報有趣多了!

「是啊,就像寫程式模組一樣,不管是套用、還是修改都有效率多了!」我笑著回答。

或許在那時,簡報模組化的概念就已經在我心中萌芽了。

模組化的概念在許多地方並不是新穎的想法,像是程式撰寫、系統開發或是零件製造,先建立模組再依照需求組裝,不僅可以加快成品的速度、維持一定的品質,也能降低升級的難度,只要局部調整即可。

與多數人生活比較貼近的例子,應該就是樂高積木了。

如果要組裝出一隻大象,我可能得想半天;但是,如果有一份說明書,我想人人都可以輕鬆的組裝出一隻大象,甚至有人可以基於這樣的架構,發揮巧思改變成其他造型的大象。

【職人觀點】如何做出簡潔有質感的視覺化簡歷,提升求職面試、轉換跑道的勝算?

 

你寫過履歷嗎?如果有人告訴你,自己寫履歷的經驗很豐富,不知道你會怎麼想?

我認為,懂得寫履歷、能掌握面試勝算的人,不會有太多機會寫履歷的。以我自己為例,寫過的履歷不超過三份,一次是剛進入職場時,一次是工作十年左右為了測試自己在市場上的行情;還有一次,是我四年多前成為自雇者後,為了講課所準備的講師簡歷。

三年前的簡歷(右下) vs. 現在的簡歷(左上)|劉奕酉 繪製

三年前的簡歷(右下) vs. 現在的簡歷(左上)|劉奕酉 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