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最熟悉的,也是最陌生的

如題,那不是情侶分開後,

而是過去的事物,

到了一個時間點,

就消失了;

 

那可能不是大事,

只是小時候常見的事:

上學前遇到的鄰居,

每年夏天,天天在叫的燕子們,

冬天遇上的炒栗子,

放學後看見,但被媽媽拉走而飲恨的文具店;

 

長大後,

鄰居搬走,

燕子們都換了好幾代,

炒栗子的味道已不如以前,

幸而,文具店只是改了名字,

店內也只是稍微翻新,

但它已不是『遙不可及』;

 

讀會計試時買的『紅黑簿』加長直尺,

見工時臨急影印,

女兒讀書用到的,

反而,文具店成為『救命草』,

令自己把事情,

剛剛完成;

 

今天,不用再考會計試,

見工前把電子版發送有備無患,

女兒讀書用到的也加購完成,

而『你』亦要功成身退。。。。。。

 

你說,一間店的生死,

每天在發生;

你說,時代不等人,

與其傷春悲秋,

倒不如換成時代需要的;

 

制約的人生

制約就像隱性傷害,效應外溢絕不是一時片刻可闡述。模組跟框架都是外在枷鎖,也不知何時能跳脫出侷限的空間。

回首的歷程

阿荷說從小就被教養要聽話,女孩子不要有太多意見,要照顧弟弟妹妹不要爭不要搶要懂得禮讓,畢竟妳是姐姐,家裡要幫忙打掃、煮飯不能外出遊玩…..等。

到了高中畢業後不能升學,弟弟妹妹要讀書家裡經濟壓力大,要以弟妹為優先考量,要工作拿錢回家因為家裡需要妳幫忙,女孩子要有樣子,不能隨便率性不能亂交朋友,要以家裡為重,因為妳是姊姊。

結婚後生孩子,老公不好不能離婚難看,不能只想到自己,要顧慮家人面子。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有委屈不能說,因為家是弟弟的,但畢竟養你長大,父母是大家的所以要拿錢回家,因為妳是姊姊。

以上有沒有很熟悉,心很有感,這就是附加女性的隱性傷害。

阿荷的人生有如跑馬燈,布幕影像一齣齣,全都是為別人活,很好奇這樣的日子何時會到頭。

『 不需要名牌,自身就是個品牌 』

『 不需要名牌,自身就是個品牌 』

投對胎是許多人掛在嘴邊的玩笑
也是朝思暮想的生活
擁有資源也不愁吃穿
外表光鮮亮麗,像顆星星般閃耀
而身上也少不了『 名牌 』 
是的,我也曾經羨慕過。

————————————

『 名牌 』

不外乎LV、Gucci、Balenciaga等
各有行頭也有屬於自己的『 價值 』 
我也曾想要花半個月薪資的念頭
為自己增添精品,而被看上
成為他人眼中有價值的人
成為社會認為有價值的人
但真的值得嗎?又或許被說是貧窮與無能的藉口!

名牌是有自身價值所在
但『 不需要擁有才代表有價值 』 
不然只是金錢與數字間的衡量
是包裝、是光鮮亮麗、是身份認同
來展現自己的價值與定位。

倘若褪去身上的精品與名牌
你剩下什麼?你又是誰?

————————————

『 內在價值 』

比買名牌更重要的是
敢於突破定義與撕下標籤
不困在他人眼裡,是自身內在價值
別忘了穿上叫做自我的衣服。

『 寂寞、孤獨與孤單不需混為一談 』

『 寂寞、孤獨與孤單不需混為一談 』

寂寞是一種心情,由內在所顯化
孤獨則是種自成世界的獨處,是種狀態
而孤單則是孤身一人,單身的形容詞。

許多人又或者是曾經的我
總會認為這些是較負面的詞彙
長大後才驚覺這些詞是來提點些什麼。

————————————

『 被社會所貼上的標籤 』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
一個人看電影,總被社會貼上標籤
定義為那個人怎麼那麼可憐
他是不是沒朋友所以只能一個人?

因為標籤、因為在意、因為好面子
害怕被貼標,不想被定義為「 沒朋友 」
所以勉強了自己一定找個伴
也許是閨蜜、也許是朋友、也許是家人
而失去了屬於自己的『 時間與空間 』 。

活在他人口中的自己,並非是你
想必這樣的你也不會感到快樂吧?
撕下社會的標籤,只有自己能為自己貼上標。

『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若蝴蝶不來花一樣盛開。 』

————————————

『 一個人並不可怕,自己永遠是最佳夥伴 』

【影評】《世界上最爛的人》屬於千禧世代的迷惘與疼痛

世界上最爛的人是 Joachim Trier 在 2021 上映的黑色浪漫喜劇劇情片,受到多重獎項提名及肯定,包括女主角 Renate Reinsve 贏得坎城影展的最佳女主角殊榮。此片中導演特別將整部片分為序、十二個篇章和跋,分段講述主角 Julie 在 20 歲到 30 多歲間對於自我迷惘的探索、價值的建立,以及不同人生階段的心境轉折。

這部說是我 2021 最喜歡的一部電影,也是自從我開始寫影評後私心一直非常想寫的片,但同時也害怕寫不出它的深意。它一針見血地點出 Y 世代末 Z 世代初近幾年所面臨到的徬徨以及迷惘,一下想去這、一下想去那,充滿抱負卻找不著揮灑處,最後只好在抵達與抵達之前無止盡地晃蕩甚至躺平,這樣的故事離我太近。

 

穿越心靈暗夜的孤勇者《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白日夢冒險王》電影賞析

這不是一部在講向外尋求刺激的冒險的電影,而是一部勇敢面對自己內心「向內」探索的電影。看主題曲 “Stay Alive” 的歌詞,就可以知道是一個心靈蛻變、從黑暗走向黎明的過程。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解離,就是當現實刺激過大,心靈會暫時從當下抽離,就像電影中的 Walter 一樣。17歲時失去感情要好的父親,失去有如支柱的最在那樣的年紀來講是難以承受的。當時的 Walter 只能藉由「神遊」 “zone out“ 來逃避現實,幫助自己心靈不要崩潰,卻成了他成年後的生存模式(生活風格)。

而白日夢、幻想與遊戲,其實都是幫助人在面臨生命巨大變故、歷經重大創傷時能活下去的重要機制。

·

隨著人生的閱歷一頁一頁增加,我們對付現實的能力、方法或資源也會增加。Walter 成年後再一次面對新的人生危機——裁員失業的壓力。偶然中他重新拾起年少時熱愛的滑板,某部分也是他第一次從童年的回憶拾取力量,為接下來讓他有能力再去面對生命再一次帶來的挑戰鋪陳。

『 成為管理好情緒的大人,天天快樂並非真實感到快樂 』

不論生日或是平常,或是些雞湯
總期望擁有『 天天快樂 』的人生
但人有七情六慾,有不同情緒存在著。

在天天快樂的氛圍下
也許是隱藏真實的自己
也許是害怕受傷的自己
也許是假裝很好的自己
也許是社交面具的自己
又或許是怎樣的你自己

樂觀與開朗也是我對自己的底氣
認清自己,也讓人感到就是如此
但不保證自己能夠 『 天天開樂 』 
總有憤怒的時候、哭濕枕頭的時候
感到煩躁無力的時候。

不常發怒不代表永不發怒
不常掉淚不代表永不哭泣

生而為人的存在
面對自己的情緒時
該何時何地如何展現
就怎麼去面對那個情緒
沒有必要堵上自身的那扇窗
每個情緒都是屬於自己的顧客
更不需要趕走只獨留快樂的存在
否則很痛苦也讓自身感到身心疲倦。

生活的課題-痛苦

痛苦一直存在,如何解決痛苦,是一個很複雜但又簡單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一份藏在心中的痛,無論或大或少。

生活越來越苦,為何人生要經歷種種不同的痛苦呢?

 

世界是

若你是恐懼某樣東西,

它便會是你的一堂課題,

一定會出現在你生命裏,

直到你終於戰勝他。

 

為何人生一定要跌跌撞撞,

為何人生不可以一帆風順呢?

就像我總要做錯一堆的事,

然後又要把生活修復補丁。

你越不希望承受挑戰,

挑戰便會不斷找上你。

當你終於發現這些挑戰是自找,

當你終於發現挑戰其實是自己不願接觸的課題,

沒有好好地迎接人生階段性的課題,

這樣你的人生就不斷受到考驗,

或大或少,

直到你逃避到事情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你就發現人生為何如此之難,

當你願意正面臨視課題挑戰,

你會發現其實並不可怕。

 

我恐懼什麼呢。

是自己的愚蠢和過錯,

究竟自己選擇的是正確呢還是錯誤呢?

【人生裡,什麼人都有】

你的讀者裡什麼人都有

受到個人品牌教練 于為暢podcast EP132的啟發,不只我們的讀者裡什麼人都有,其實我們的人生旅途中,也是會遇上形形色色的各種人。

有些人是貴人;有些人是小人;有的真心替你著想;有人期望你吃飯噎到……

口味很主觀,主廚要迎合?

我們無法迎合所有人的喜好,就像廚師一樣,每個主廚都有自己的風格,但可不是所有顧客都喜歡同一個主廚的風格口味。

水煮牛肉就愛辣一點;糖醋排骨不酸不夠味;臭豆腐不夠臭嫌難吃…不管怎麼做,總是有人會給你肯定,也總是會有人嫌棄。有些人嫌棄有道理,「嫌貨才是買貨人」,這些嫌棄就是改進的方向;有的人嫌棄就是找茬,是否要花時間處理就要三思了。

【欣賞別人的風采,走自己的路】

原文首發於肥龍的生活札記

拼質?衝量?

最近在寫作學員的社團裡面,大家在交流彼此有關於寫作的一些心得跟問題。

我有注意到一些問題,如:寫作要寫些什麼?到底是要重內容的「質」,還是要像我們有些人一樣日更拼「量」?

我的選擇

我自己的選擇是依據 個人品牌教練 于為暢 老師的日更(每天寫)。因為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寫作的初學者,我還在探索我的寫作內容跟風格。

以我的狀況來說,若只想著產出高質量的內容,或許我可能一篇都寫不出來。但是從開始日更這個想法,至今累積了60天的連續記錄。當中有幾篇觸及率還不錯,是因為有蹭到流量,一部分也是內容被大家覺得值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