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史

袁枚的孫子袁祖志,與他的海外行旅及遺產

1883年春末,清廷辦理洋務運動,所設立的官督商辦機構「輪船招商局」,總辦唐廷樞奉通商大臣李鴻章之命,組成海外考察團募集成員,展開歐美的業務考察之旅。考察團成員中,有一人成為備受關注的亮點,他就是當時上海有名的「洋場才子」袁祖志。

Image
上海外灘輪船招商局大樓 photo by Legolas1024 via wikipedia

清代詩人袁枚所寫的〈祭妹文〉,祭文中所述與其妹袁機的兄妹情深,或許仍是許多人過往讀教科書共同的記憶。就算沒接觸過袁枚的其他著作,與他懂吃懂玩的日常,至少都讀過他寫的〈祭妹文〉。不過,他的孫子袁祖志,一字翔甫,號倉山舊主(以下簡稱小袁),在現今知名的程度,恐怕只侷限在學術象牙塔內,鮮為普羅大眾所知。

【演講預告】你不知道的日旅史Part2:淺草與雷門的前世今生

我再次受台北雅痞書店的邀請,舉辦第二場日旅史演講。

去年10月底,收到台北舉辦旅遊、歷史與文化藝術講座很有名的雅痞書店來信,邀請我去他們書店辦講座。

雅痞書店的講座總是以精緻、具有質感的海報網宣,與含金量很高的講者群著稱。其實我個人的氣質,一直不是那種有質感的雅痞風,說穿了根本就是不修邊幅的「俗女」,而且我自己守備範圍的的旅行史主題,似乎也沒有像其他講者一樣,那麼有含金量。

所以當初收到信之後,想了很久才回信問書店:

你們真的要找我去演講嗎?

你們真的要找我去演講嗎?

你們真的要找我去演講嗎?

左思右想,都覺得我個人的內在的知識,與外在的氣質,應該不適合在他們家的殿堂辦講座,總之就是沒甚麼信心。後來,書店方回信給我,表示雅痞的粉絲應該會有興趣,所以,抱著忐忑的心情答應了。

靠北到懷疑人生:我讀《極北之旅》

書封取自網路

 

人類對地球各處的探險、觀測與研究,到目前為止一直都處於進行式的狀態。以北極來說,探索活動最早可上溯至古希臘時代,地理大發現以降,更吸引了許多對這片未知之地抱有野望的航海探險家,陸續投入尋找通往極北之路的行列。

哪怕傾家蕩產,甚至可能死於非命,探險者們仍然前仆後繼,想辦法更為深入地球的極北之境。簡言之,這些探險家們不停追尋的,就是他們到底能靠北到甚麼程度,以並以此了解極圈世界的面貌。

跟著「斯卡羅」,談談羅妹號事件前後福爾摩沙的旅人們與旅行史

去年由公視製播,號稱臺灣大河劇的「斯卡羅」,在臉書河道上的討論,與媒體發布的文章,已經把羅妹號(Rover,又稱羅發號)事件、南岬之盟與後續影響;大股頭卓杞篤(Tokitok)、法裔美籍的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1830–1899)與英籍洋商必麒麟(Wiliam A. Pickering,1840–1907)等人物,在這段歷史所扮演的角色與正負面形象,交代得非常清楚,此處不再贅述。

李仙得、必麒麟在羅妹號事件中,甚至前者對1874年日軍出兵臺灣,也就是所謂的牡丹社事件,位居關鍵角色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台期間時常到處涉歷探險的旅行經驗。像他們兩位的自西徂東的外人,也是1860年代以降,入臺從事探險旅行的重要群體,可以說他們開啟了新一波歷險福爾摩沙的旅行風氣。

四月天的人間,聊聊徐志摩的西伯利亞遊記

Image

 

抓個四月的尾巴,來聊聊徐志摩,不談感情,談點旅行。

當年要應付升學考試的國文課本裡,徐志摩總是頻頻刷著存在感,訴說他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再別康橋,新詩裡歌頌著數大便是美,還有那個山居閒話的翡冷翠。

大學畢業,輾轉打工存糧草,談不上深造,就這樣掉進研究所的坑,想說反正不是搞文學而是歷史,應該見不到這個人了(吧)!誰知道他又在我碩論與博論的隨頁註裡,悄悄的出現,又悄悄的不見。

打開任一版本的徐志摩全集,俯拾即是的遊記,不難細數他在國外的遊蹤,尤其他在英國與歐陸的足跡。除了美、英的留學生涯,還曾陪同來華訪問的泰戈爾,前往日本與香港。1925年,徐志摩前往歐洲,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旅行,此行徐志摩走的不是歐亞海路,而是利用陸路,取道西伯利亞,抵達歐洲,因此才有機會寫下他在西伯利亞的見聞。

研究古早的旅行指南,增加你奇怪的旅行史知識:我讀小牟田哲彥《跨越世紀的亞洲觀光:明治.大正.昭和,日本旅遊手冊中的世界》

鐵道與交通史專家小牟田哲彥,利用帝國日本時期所發行的旅行案內、報刊、交通公司的出版品、時人遊記,爬梳二戰前與戰爭期間,日本在台灣、朝鮮、滿州、南樺太,與華中、華北地區「外地」鐵道的發展與觀光,在2015年出版了《大日本帝時期的海外鐵道》(大日本帝国の海外鉄道)一書。

Image
書封皆取自網路書店

以兩場平成20年代,關於亞洲旅行史,與日本旅行案內中所見的中國旅行的演講做為契機,則是2019年撰寫這部《跨越世紀的亞洲觀光:明治.大正.昭和,日本旅遊手冊中的世界》(旅行ガイドブックから読み解く: 明治、大正、昭和 日本人のアジア観光)的緣起。

作者繼續以撰寫帝國海外鐵道一書,所使用的部分材料,再添加戰後的線索,將時序延展至二十世紀末,空間則擴展至亞洲,以旅行案內為主題,為現今的日本人,介紹從大日本帝國到日本國,所走過的旅行史軌跡。

大家瘋日旅卻可能不知道的日旅史 | 寫在北海道篇之前

疫情之前的北海道,總是與雪祭、流冰、花海、濕原,以及各種酪農漁牧業所衍生的各種土產,所建構的觀光旅遊意象緊密相連。2016年,北海道也進入了「新幹線時代」,利用鐵路從本州前往北海道的時間更為短縮。

不過,幕末明治時期的北海道,與之緊密連結的關鍵詞,不是新幹線,不是觀光旅遊,也不是薯條三兄弟與六花亭,乃是探險、戰役與開拓。

宗谷岬的間宮林藏銅像 photo by Cathy Tsai

德川時代,幕府所實際控制的北海道,僅有道南地區的箱館、江差、松前等,被稱為「和人地」的區域。當時的北海道也不叫做北海道,而是稱為「蝦夷地」,而「蝦夷地」也並非僅指稱北海道,像是現今的薩哈林島,就曾被幕府稱為「北蝦夷」。

不是在江戶,就是在前往江戶的路上:我讀《參勤交代:江戶幕府的統治關鍵》

書封取自網路

最初讀到安藤優一郎的著作,是他在2005年所出版的《観光都市:江戶の誕生》,講的是太平時期的江戶日本,旅遊已成為上至將軍、大奧女眷、諸大名、各級武士,下至庶民的生活日常,如此龐大的消費商機,促使寺社,或商家、演藝、相撲等從業的個人或團體,紛紛挖空心思競爭旅遊市場的大餅,從而形構江戶成為一個觀光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