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

淺談《流麻溝十五號》

特別感謝中華文總會邀請參與試映活動。

電影劇照取自網路

很少寫影劇的觀賞心得,其實我是個記憶力不好的人,觀影完畢,腦袋總是很難精準的回放劇情細節,總是擔心依賴映像的片段,寫出來的跟演出來的有落差,造成讀者對作品的誤解(醒醒吧你哪有讀者)。

上個月初,跟我邀過稿的《新活水》雜誌,他們的發行單位,也就是中華文化總會,來信問我有沒有興趣參加《流麻溝十五號》10月6日辦在國賓的試映會,請我前一天回覆參加人數。臨時詢問某位曾經涉足影視業的友人能不能去,當時他在隔離還不能出關,於是就跟文總回報,只有我一位參加。

跟著「斯卡羅」,談談羅妹號事件前後福爾摩沙的旅人們與旅行史

去年由公視製播,號稱臺灣大河劇的「斯卡羅」,在臉書河道上的討論,與媒體發布的文章,已經把羅妹號(Rover,又稱羅發號)事件、南岬之盟與後續影響;大股頭卓杞篤(Tokitok)、法裔美籍的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1830–1899)與英籍洋商必麒麟(Wiliam A. Pickering,1840–1907)等人物,在這段歷史所扮演的角色與正負面形象,交代得非常清楚,此處不再贅述。

李仙得、必麒麟在羅妹號事件中,甚至前者對1874年日軍出兵臺灣,也就是所謂的牡丹社事件,位居關鍵角色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台期間時常到處涉歷探險的旅行經驗。像他們兩位的自西徂東的外人,也是1860年代以降,入臺從事探險旅行的重要群體,可以說他們開啟了新一波歷險福爾摩沙的旅行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