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影評:《藍色大門》中的身體與曖昧的親密感

致謝 虛詞.無形 刊登本文

連結:https://p-articles.com/critics/3154.html

對於男女朋友之間的親密感,我們引發的想像常常是快樂、正向、和諧、充滿回應的互動,並把親密感視為一種體貼、具有分享性質的情緒。他拉近人跟人之間的距離,讓人們感覺彼此的關係是快樂、舒服的,形成一種彷彿沒有隔閡的空間,在這裡面彼此可以自在、坦然地把內心的感受表達給對方。親密感也因此像是某種解放的情感,意味著自身的表達不會受到當下這個空間或其他人的拘束、規範。

《關於愛》

記得曾經和朋友聊過這樣的議題,是關於『愛』,到底什麼才稱得上是愛?這個題目也許有點過大,並且恐怕也沒有個標準答案,所以我在這裡只想談談自己活到目前為止所理解與認同的愛。

在過去,我以為當一個人非常非常喜歡並且對想得到的人、事、物,那種情感狀態就是愛,但現在我理解這只不過是一種慾望的表現。

目前我所理解的愛是不求回報的付出,是希望對方比自己更幸福快樂所表現出來的情感狀態,並且與他人無關,為什麼說愛與他人無關呢?因為愛是一種發自內在的情感流動,祂不是外來的東西,也許會受到外在環境波動產生,但絕對是出自於自己的內在,無論別人愛不愛你,你都可以去愛別人,無論小動物愛不愛你,你都可以愛牠們;無論大自然有沒有給你反饋,你都可以深愛大自然,因此愛是不包含目的性的,是可以沒有理由的,就算是一個眼神,無所作為,都可以是愛的表現。

恨也是一樣的東西,全都來自於自己內在,愛的另一端就是恨,如果沒有愛也就不存在恨,但這些都只是一種內在振動頻率的表現,想讓自己保持在怎樣的能量狀態,永遠取決於自己。

因此,時刻觀照自己的內在狀態是很重要的,當你能讓自己的愛自由流動的時候,你將永遠不會感到匱乏,也永遠不會埋怨他人,因為一切都源於內在。

關於愛,今天就先聊到這裡,我也很好奇大家對於愛的見解是怎樣的呢?歡迎留言分享你們對於愛的看法喔~

塵封 少女日記 Day 1

疫情困在孤島,一日在閣樓,無意發現一本塵封的記事本,翻開泛黃的紙張,發出微微卡卡的聲音,聞著舊書籍獨有的書香,好奇的讀了第一頁,卻停不下來了⋯⋯         

 


 

 11日  下雨☔️  微凍

 

你說你住在一個海島上,離開小島一步就得坐船,可以每天看海,你還說以前還沒到小島前就把它想的很美很美,很浪漫很浪漫,滿島都是綠色,路的兩邊是茂盛的樹木,樹蔭下有一排排長椅。而你總是很孤獨很清高地守候著一段少女的情懷,終於在林蔭的深處走來一位少年拉著你的手一同回味夕陽,擁抱大海,然後你不在孤獨⋯⋯多麼圓的夢啊!

雨中涳

吃著甜品,聽著希兒聲情並茂地讀她新發表的文章《雨天情意結》,伴隨著外面瀝瀝拉拉的雨聲⋯⋯小涳不由的想起兒時亦是這般為大家朗誦的情境,那時沒有那麼多電子娛樂產品,最大的娛樂就是飯後聚在一起聽爸爸講故事,結尾總是讓最小的、活潑可愛的小涳涳表演學校教的兒歌或者詩朗誦⋯⋯

往事如煙,轉眼小涳也到了當媽的年齡,當年聽自己咿呀兒語的奶奶和父母已經在天國,就算還在世的姐姐哥哥也各自成家立業,美國的美國,澳洲的澳洲,留在香港的竟只剩下自己,以為可以守著小家過一輩子,誰知婚姻也只走到希兒考上大學那年結束。再美的愛情也敵不過周而復始的平淡,是覺得可惜但也不致於痛心,解放彼此,未嘗不是件好事。無疾而終的婚姻給小涳留下希兒,日子亦不覺的孤獨,小涳總是在希兒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她亦是用父親教育自己的方式來教育希兒。

想到此處她不由的拿出手機影張甜品的照片,發到Facebook。

附文:「感恩自己——擁有過曾經,感動著此刻,未來如何?重要嗎?!」

【雜記】說者與聽眾

在這裡,一切都小小的,我的心裝不下這麼多;在這裡,也是迂腐陳舊的、過分安逸的,感謝你們當我的聽眾。說故事,說什麼故事才能真正滿足聽眾,我又不是要將你們形塑成我的信徒,為何,有資格被深深聽取、被深深愛著。

我知道,我並不完美、我很怠惰、我總愛待在舒適圈,但幸好我仍有聽眾。

***

我習慣用詩、散文表達我心中想說的,那些我生活中根本缺乏或過分溢出的。在沒有寫作時,我喜歡翻譯和閱讀,翻譯和閱讀都讓我感覺吸收新詞,我的語文庫在擴充。其實不只如此,我也在好好地當別人的聽眾。

不只是當說者快樂,當聽眾也是,讓我有機會好好剖析別人的故事。放長假的階段,我也聽了很多流行歌曲,並從中獲取靈感與故事(如同阿妹的偷故事的人,我就是哈哈),我學到很多。

還記得以前讀郭強生的小說,不知道他的故事究竟是現實或是虛構,或是半真半假,無論如何,我看見好多關於他的故事與感受,不知道,是否是我錯譯了。我讀到關於同志的故事與痛失愛人的哀謂,我還讀到的親人的冷漠與情緒難關,我讀到很多、很多,不像是虛構的故事。從我查詢網路的那一刻開始,我才知道關於作者的故事,但無形中從他的作品集我已讀到他的人生。

我顫抖著,我不知道他的過去,但我相信他曾深深愛過、感受過,然後寫出來了。

***

《像個孩子吧》

是否記得自己小時候有哪些特質呢?

今天我想來和大家聊聊孩子!(不是育兒經喔😆)

 

孩子有著探索與學習的慾望,不對任何人、事、物貼標籤,單純只是體驗著、感受著。

孩子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無所謂邏輯思考的小腦袋中不設限的自由想像著。

孩子的情感總是毫無掩飾,高興就笑,難過就哭,所有的情緒都如此真實。

孩子值得學習的特質太多了,值得讓我們用一生去回歸。

 

畢卡索說自己用四年畫得像拉斐爾,卻用一生來學習像個孩子般畫畫。

經常我們追尋的一切美好特質,往往到頭來都不曾離開過自己,唯有體驗與發現才能刻劃出整個生命歷程的美妙。

 

生命的流動從來都不是線性,而是循環。

當我們長大成人,學習所謂的成熟懂事,學習察言觀色,學習如何在社會上與人交際應酬,學習為了生活而犧牲一部份的自己,學習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者,這樣的大人也許並沒有不好,但何不讓我們輕鬆點,尋找一下孩提時代的自己,去會會那個許久不見的內在小孩。

 

【生活誌】中文字的思想和情感

我一直都覺得中文字很美,每個字、每個詞都包含不同的涵意,各種的組成方式,能讓你表達人生當中的情緒。你看字而非字,你是去意會它背後給你的思想和情感。

我家從來不是個有文化的家族,只是碰巧大家都愛看看書、讀讀字而已。因此我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我都愛去請教父母。我依稀地記得小學階段,中文課上開始出現一些看不懂的字句,就是考生最害怕的文言文了,同學們都叫聲四嚷,紛紛開始討厭起上中文課。而我也同樣如是,不想接受這個挑戰。

那時候我嘟起小嘴,問著母親:「為甚麼文言文那麼難的呢?」她笑了笑,回答說:「你看字,不是要去背它的意思。是要去感覺它,看看它給你的,是什麼感覺。那像畫、像拼圖遊戲,慢慢就能理解了。」

老實說,當時我十歲不到,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就算了。可是時間一分一秒走過,人生的經歷慢慢累積,開始回想起這一段話,似乎明白到母親的意思。自此之後,看詩,就似歌像畫,你能從字裡行間中,看到了詩人帶來的感受與畫面。

例如《長恨歌》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整句看來就像是宮庭劇的畫面,你就似是瞬間穿越到古代,看到了楊貴妃的美貌。再說是人所共知的例子,如《紅樓夢》的「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看字不難理解,但去感受的話,就像快速看過一生,留下只有孤寂的感覺。

請不要再叫我樂觀點

筆者並不怎樣喜歡卡通片,但卻很喜歡迪士尼的《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電影講述主角Riley 腦海中有代表不同情感的角色去控制Riley 的情緒。而Riley 的記憶會儲存在一個個記憶球裡面。某天,代表歡樂的Joy嘗試丟掉Riley 不開心的回憶,但卻惹來反效果⋯⋯筆者之所以喜歡Inside Out是因為電影帶出了一個道理—喜怒哀樂都是人皆有之的感受。

打從我們出生起,人們都教我們做人要開心點,不能哭。小時候哭,媽媽總是會制止我們,叫我們要笑。長大了以後,生活不如意也不能哭,因為哭是懦弱的表現。久而久之,我們學會了埋藏自己的感受;我們學會帶著面具待人。

筆者很喜歡聽樂隊Paramore 的歌,最近特別喜歡聽他們新專輯裡面的《Rose-Coloured Boy》,尤其喜歡當中一句:” Just let me cry a little bit longer, I ain't gon' smile if I don't want to”。歌曲意思是講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樂觀得看待事物。當遭遇不幸的事情時,人還要強顏歡笑,簡直是雪上加霜。

為何完美女孩只存在於電影世界中?

網絡上有一個名詞叫Manic Pixie Dream Girl,意思是說那些只存在於電影/小說等虛擬世界中的完美女孩。500 Days of Summer(戀夏500天)裡的 Summer,Breakfast at Tiffany‘s(珠光寶氣) 的Holly,或是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無痛失戀)的Clementine,她們都是Manic Pixie Dream Girl 的典範。她們都我行我素,有自己的性格,不像其他女生般平庸。她們甚至稱得上為可遇不可求。問題來了,為何這種完美女孩只存在於電影世界中?
 
誰不喜歡率性,有自信的女生?電影裡的女主角總是有著自己的想法,有遠大的夢想,更有深厚的內涵,而且還善解人意。這種完美的女生誰都都愛。只是,這種女性形象是虛擬的,是電影公司設計出來討觀眾歡心的。而這種女生永遠的不會存在於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主流愛情片不會過於著墨於女主角的缺點上,當然,電影公司都想塑造一個討好的女主角。他們會盡可能物化女主角,讓她變成男士會喜愛的形象。善解人意,開朗樂觀,性感苗條,都只不過是電影公司捏出來的一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