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老化

從老當益壯談到年青力壯,新一年你準備好重拾年青了嗎?

隨著這幾年的疫情,我們的祝賀語當中,少不免都很誠心地希望別人身體健康。在傳統當中,「老當益壯」是讚賞,但「年青力壯」又是不是必然呢?我們沒有時光機令自己變回年輕,是不是就不可能變得力壯呢?

 

老當益壯為何如此罕有

 

當我們看見一些老人家能夠靈活自由,身壯力健的時候,少不免有一些驚嘆,但這些情況出現在年輕人身上時,或許大家並不會有同樣的感覺。比如跑步,如果看見一位臉帶豐富歲月痕跡的老人家在街上跑,你可能會不禁驚訝起來,反之,當看見剛畢業的上班族在街上跑,你大多只會看一看,又或是會笑他年紀少少便氣喘如牛。

 

問題是,為甚麼我們會假定了年紀輕的人身體一定好,年紀大的人體能必然差呢?

 

其實這根本不應該是一條問題,因為某程度上是自然而然該發生的現象。這種現象簡單來說就是「老化」。

 

所謂的老化,以最直白的描述就是當身體隨著年紀增加便會開始退步。基本上當所謂的「發育完成」後,人類便會步入「老化」的階段,所以一些二三十歲的「年青人」說自己「老了」,某程度上是沒有錯的。

 

但是,這種情況是沒法改變的嗎?正如上文提到,是不是沒有能跑能跳的老人家呢?似乎不是,只是數量真的比較少,那是為甚麼?

 

健身中心對政府比起市民更重要,長期被看輕的醫療系統第一關卡

近日又一大型連鎖健身中心結業。對於於健身行業相關的持份者,心情顯得特別複雜。然而,這個行業多年來卻備受漠視,但在事實上,健身運動產業對於社會而言,或者真的不太重要,因為真正重要的,是對於一個政府的長期施政有著深遠而重要的影響,卻是連政策主導者都沒有好好地看重過。

 

現代社會面對的重要問題,絕對是人口老化。人口老化的理念很簡單,就是整體社會的人口變得有更多的老人家。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這種情況顯然只會越演越烈。

 

人口老化所衍生的社會問題,在於長者對於社會的價值,會由社會資源的提供者變成需求者。一個良好的社會,總不可能主動要求長者繼續工作,甚至由照顧長者變成由長者照顧社會。而另一方面,人類身體會自然老化,老化的明顯影響,便是肌肉流失,體力下降,甚至是健康水平降低,變得需要長期依賴醫療資源。

 

「長期照顧」也意味著醫療資源的長期佔用。同樣地,基於人體老化,肌肉流失所導致的活動能力下降,令長者需要別人照顧才可應付日常生活。當中,在家療養的,也需要一名「長期照顧者」長時間伴隨長者,即代表對社會的人力資源變成了轉向照顧的方向,而非直接的增值工作。若然家中環境不許可,則變成需要另外覓地興建更多的長者照顧院舍,不但是對人力資源的挑戰,也是對土地房屋資源的挑戰。

 

公園設施真的適合長者嗎?為甚麼缺乏了重要的肌力訓練器材?

你們印象中的公園設施是怎樣的?現代都市的公園設計,其實都很有功能性和針對性,如果以香港現狀而言,那就特別針對了兩個族群:兒童與長者。今次筆者集中討論的是:如果公園設施是為了長者而做的,現在的公園設施真的適合長者使用嗎?

 

為甚麼要為了長者而設計公園的話,其中一個考慮,是為了讓長者可以透過使用公園的「健身設施」以維持身體健康。問題是,為甚麼我要強調加上引號的「健身設施」呢?因為,到底現在的公園設施,是否真的能夠達到「健身」的目的。

 

「健身」固然是可以維持身體健康,問題是,「健身」是如何維持身體健康?根據身體適應性原則,身體會為了應付持續的外來刺激,而會改變身體的狀態以應付身體需要,所以「動者常動」,經常有運動的人,便能持續活動,比起只能卧床便來得好了。

 

但是,如果是以這部份考量,那就明顯地忽視了另一項重要元素,那就是「肌肉流失」。人體自從完成發育後,便會開始步入肌肉量逐漸減少的趨勢,並且會隨著年紀長大而減速加快。當流失肌肉的話,身體的主要功能,就是「運動」,本身便會開始無法應付。也會出現「肌少症」的情況。

 

起步慢了不一定會輸,決一勝負的地方是誰能堅持到最後

如果有看《媽媽的神奇小子》,那應該不難記得這段對白「我知我起步慢,但呢個就係點解我會要繼續去衝、繼續去追嘅原因,同我條命一樣,我就係要喺後面追上嚟!」由一個運動員的故事演繹出來,當然極具說服力。那麼,在你訓練的路上,你還在看自己的起點嗎?人們因為不同的理由開始運動,也因為不同的理由沒有運動,但是當想要開始運動的時候,就不應該只是想著自己遲了很多開始,因為再想下去,只會更遲。

 

比如筆者執教跆拳道,不少朋友都很喜歡跟我說「如果我年輕多數年,我一定跟你學習啊!」,然而,其實筆者打從2004年開始擔任跆拳道教練以來,就已經是成人跆拳道班的教練,那到底早多數年,要多早數年呢?

 

是的,或許有些朋友認為,自己遲了開始,會比不上一些年紀小小的小朋友的學習進度,這是真的嗎?筆者可又沒有見過那些去學外語的朋友,會去跟其他小朋友比較啊?更莫說當朋友們把跆拳道轉移成泰拳的時候,又不說自己不如某些某些泰國拳手,十一二歲已經參加職業賽呢?

 

如果只是想著要跟人比較,特別是比較誰更早開始,誰在起跑線已經贏了,這是無甚意義的。

 

每日做三十分鐘運動便會身體健康?一周三天的三十分鐘的重量訓練對健康更為有效!

今天要討論身體健康的話,大多都是說多做運動注意飲食,然而,為甚麼做運動就會身體健康?又,事實上做運動是否真的會身體健康?那麼我們先要重新思考,健康是甚麼?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健康?

 

運動,自然就是身體活動,但是運動的種類多不勝數,郊遊遠足,游泳跑步,甚至瑜珈太極,都是運動,那麼,是否隨便一樣運動只要經常做,便能獲得身體健康呢?

 

首先要思考的是,甚麼是真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