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

我的所見 所聞 所想 (一)——子瑩

我的所見 所聞 所想 (一)——子瑩

「疫情下的公園」

        我是一個自由工作者,每日出門工作都會路經我樓下的小公園。還記得以前大約下午一點,小學放學時間就有小朋友爬高爬低,走得一身汗,玩得興高采烈,笑聲此起彼落;又見有小朋友互相分享食物。這樣無憂的童年多麼美好。

        大約下午四點,亦會見到剛放學的中學同學,有些看似剛上完運動課,拍著手上的籃球,坐著高談唱論剛才那球入得真妙;有時見到同學們互相「抄考」功課,甚至會有些小情侶在這裏談談情,兩小無猜。

        最深刻就是到晚上七八點時,有對八九十的老夫婦默默坐著,有時會拍拍手動動腳,伸展伸展,來個飯後散散步,而老伯伯總逗得婆婆卡卡大笑,那份熱戀真是羨煞旁人。因為幾乎每次這時段都會見到他們,所以我們見到時,都會互相微笑,打打招呼……但……

        在這個無情的疫情下,以上通通畫面都沒有了,沒有笑聲,沒有任何人的身影,所時間都只剩下無限的唏噓,冰冷的滑梯,死寂的公園。

公園設施真的適合長者嗎?為甚麼缺乏了重要的肌力訓練器材?

你們印象中的公園設施是怎樣的?現代都市的公園設計,其實都很有功能性和針對性,如果以香港現狀而言,那就特別針對了兩個族群:兒童與長者。今次筆者集中討論的是:如果公園設施是為了長者而做的,現在的公園設施真的適合長者使用嗎?

 

為甚麼要為了長者而設計公園的話,其中一個考慮,是為了讓長者可以透過使用公園的「健身設施」以維持身體健康。問題是,為甚麼我要強調加上引號的「健身設施」呢?因為,到底現在的公園設施,是否真的能夠達到「健身」的目的。

 

「健身」固然是可以維持身體健康,問題是,「健身」是如何維持身體健康?根據身體適應性原則,身體會為了應付持續的外來刺激,而會改變身體的狀態以應付身體需要,所以「動者常動」,經常有運動的人,便能持續活動,比起只能卧床便來得好了。

 

但是,如果是以這部份考量,那就明顯地忽視了另一項重要元素,那就是「肌肉流失」。人體自從完成發育後,便會開始步入肌肉量逐漸減少的趨勢,並且會隨著年紀長大而減速加快。當流失肌肉的話,身體的主要功能,就是「運動」,本身便會開始無法應付。也會出現「肌少症」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