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設施真的適合長者嗎?為甚麼缺乏了重要的肌力訓練器材?

你們印象中的公園設施是怎樣的?現代都市的公園設計,其實都很有功能性和針對性,如果以香港現狀而言,那就特別針對了兩個族群:兒童與長者。今次筆者集中討論的是:如果公園設施是為了長者而做的,現在的公園設施真的適合長者使用嗎?

 

為甚麼要為了長者而設計公園的話,其中一個考慮,是為了讓長者可以透過使用公園的「健身設施」以維持身體健康。問題是,為甚麼我要強調加上引號的「健身設施」呢?因為,到底現在的公園設施,是否真的能夠達到「健身」的目的。

 

「健身」固然是可以維持身體健康,問題是,「健身」是如何維持身體健康?根據身體適應性原則,身體會為了應付持續的外來刺激,而會改變身體的狀態以應付身體需要,所以「動者常動」,經常有運動的人,便能持續活動,比起只能卧床便來得好了。

 

但是,如果是以這部份考量,那就明顯地忽視了另一項重要元素,那就是「肌肉流失」。人體自從完成發育後,便會開始步入肌肉量逐漸減少的趨勢,並且會隨著年紀長大而減速加快。當流失肌肉的話,身體的主要功能,就是「運動」,本身便會開始無法應付。也會出現「肌少症」的情況。

 

「肌少症」顧名思義就是肌肉量太少所引起的症狀問題,如果說老人家會面對的外在身體問題,例如無法步行,跌倒,平衡力不足等,「肌少症」幾乎是重要因素。因為肌肉正是執行肢體動作的重要一環,並且可以透過壯健的肌肉以接受外來衝擊,那就相對不怕受傷。

 

另外,在訓練肌肉的時間,特別是大重量阻力訓練的過程當中,便會同步提升骨質密度和神經反應,也正是長者極為需要的訓練方向。

 

但是,今天的公園「健身設施」,又在做些甚麼呢?

 

就個人觀察所知,在香港的公園「健身設施」,幾乎大部份都只是為了讓長者「動動手腳」而矣。有些設計更幾乎只是為了讓長者不會有腦部退化,以及簡單的伸展動作所設計的。說得「健身」,卻幾乎和一般人認知的「健身」完全沾不上邊,又為何如此?

 

事實上,在不少地方的公園也會有些「真正的健身設施」,比如說泰國和韓國,在公園裏可是有貨真價實的「健身設施」,比如阻力訓練的器械,還附有可調節的重量,雖然大多只是機械訓練而不是自由重量訓練,但最少比起只為動動手腳而設計的設施來得合適。

 

在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當中,「身體失能」可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問題,因為「身體失能」的長者需要長期照護,所需要的成本、空間、人力資源都非常龐大,而且,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這些成本會隨著長者的生命延長而大幅提升。

 

因此,今天的公園設計,如果真的為了長者而設計,到底是否應該考慮多加阻力訓練的元素呢?

 

本文由作者【Owen Chung】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2000年開始學習跆拳道,並由2004年開始擔任教練至今,曾任跆拳道館秘書長兼總教練,為培訓教練人材編寫及整理多種教材,指導學生人數數以千計。並於2020年創辦以研究和發展傳統跆拳道為目標的「宏道會館」,以傳統跆拳道技術為本,學習綜合格鬥技巧。   跆拳道成就了現在的我。專項於跆拳道......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