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模式

風暴後上班,有何出路?

香港時間八月二十四日下午,熱帶氣旋馬鞍有吹襲香港之勢,全城打工仔引頸觀望,關注翌日天氣會否轉壞,影響上班狀況。今次較少網民譴責天文台,過往晚間掛八號,日間轉三號時有經歷,加上八月二十五日凌晨終究掛上八號風球,清晨時分天文台宣佈九至十一時改發三號風球,打工仔分多個階段做足上班的心理準備,終究在早上「獲取」約一小時的額外休息時間。若有所埋怨,是次焦點在於上班族知悉當日要上班,但要待八號風球除下,同時又要在風球除下兩小時內抵達辦公地點,這種狀況甚至比日常上班更難熬,足見香港勞工政策絕少優先考慮普羅大眾的需要。勞工制度不動如山,大石壓下,狹縫中打工仔有何出路?

 

碎片時間,就是得閒?

人類耗用天然資源,其中一種浪費得最多的是時間;現代人又自覺缺乏資源,時間算是數一數二,隨著科技進步、社會更趨複雜,人類的野心更大,想完成的事一直增多,所以只感時間越來越短缺。如何妥善運用時間成為早至兒童便要學習的課題,由家務師至專業人士、一般僱員至老闆巨賈都要思考。本文淺談在今日不大幅改變常人習慣的情況下,如何妥善運用「碎片時間」。

 

以往關於碎片時間的討論中,大多指出碎片時間是事務與事務之間的空檔,例如交通時間、吃完午飯又未展開下午工作的時間等,這固然是對碎片時間特點的恰當描述。在網絡速度提升、智能電話普及的年代,碎片時間有增無減,部分更不是環境造就一大批人有相同的運用時間模式,而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境況,例如與人通訊較少倚賴通電話,毋須理會對方能否接聽;有時利用手提電話的通訊軟件,取代電郵,毋須找合適的時地運作電腦。這些場合出現於何時何地、有多頻密、性質如何,不同人所面對的差異可以很大。很多事我們都迅速辦妥,現實又告知我們有條件這樣做,於是我們有獨一無二、催逼自己做更多事的處境,令不少人焦躁不安。

 

追趕deadline以外的選項

我今日要做甚麼?這問題對部分人來說不易回答,但今日是哪些事的最後限期(deadline)就非常明瞭,於是趕及限期(meet the deadline)成為每日的工作項目,工作目標以至內容都在瞬間界定妥當。然而這種由外力逼使自己工作的方法成效低下,本文意圖刺激slashie和探究工作模式的同好思考,提出以「工作排程」主導的模式,取代追趕限期。

 

所謂以工作排程主導,即是某人計劃如何分配時間,運用於工作之上,簡言之就是甚麼時候做甚麼。考慮這問題時要斷定各事物所需時間和最佳處理時機,例如有些人不太適合下午在戶外跑步,有些人也不希望在午餐後參與會議。為了提升工作效率,可能安排早上開會,在眾人比較清醒時,有條件縮短會議時間;黃昏跑步,沖涼後還可稍有精神進行晚間活動。

 

工作排程仍要考慮各項工作的限期,但它只是其中一項考慮因素,當然延遲辦妥仍是不佳的,與趕限期的分別是趕限期的人往往只在限期前完成工作,「做咗」、應付成為主要考慮,而少計較「做好」或進步。工作排程令人業者自主安排工作時機,減少趕限期的壓力,給予餘裕體會、謀求其他事物,例如不同工作項目的樂趣、進步餘地等。

 

痛定思痛——反省工作模式

近來筆者有兩處令人困擾的傷患:一、手腕,扭轉及提重物時疼痛;二、脊椎,三個位置錯位,包括前後及旋轉錯位,壓住神經線,導致肋間和背部痛楚,背部肌肉亦非常繃緊,最嚴重時呼吸、睡覺轉側也痛,嚴重干擾睡眠。經醫生治療,現在兩處算是康復了大半,至於反省一下受傷的因由,應是筆者要替自己做的診斷。

 

據醫生推測,手腕的傷患應是手部轉盡後,仍受重壓或突然加重,扭傷韌帶。脊椎受傷可能因為搬動過重物件,或長期姿勢不當。筆者的工作涉及體力勞動,部分工作定時,部分則可在較早時間準備,這可使往後的工作更暢順,因此預早準備、快速完成經常是我的工作目標之一,久之處事變得急躁,每做一個項目,只心想如何趕快完成,甚至想著下一個項目如何可更早開始。每日好像完成了許多項目,終究比起平常速度而言,只換取十五至三十分鐘的空閒時間,卻可能一日一日逼近傷得呼吸也痛的臨界點。今次受傷是身體響起不能承受這種工作模式的警號,亦表示這樣不能持續。

 

【自僱VS受僱】你適合哪一種工作模式?

上文提到彈性工作時間在香港社會未必那麼容易實行,而成為自僱人士可能是自由工作另一種可行的方式。不過,我認為在決定成為自雇人士之前,要檢視自己是否具備自雇人士的素質,因為自雇人士與受雇人士須具備的素質是不一樣,下文會分別一一加以比較:

自律 VS 他律

自雇人士是自由,但自由的基礎是自律,當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所規範,該如何有效地運用工作時間?人是有惰性,而且也易受情緒影響,若對工作本身沒有堅定的信念與熱情,並自我約束力,大概有了自由之後,生活與工作的節奏會亂七八糟。因此,對不少人來說,還是受僱工作較好,因為有了外在規範,生活才不會失序。

高度專注 VS 一眼關七

在香港社會受僱工作,極少可以只專注做一個範疇的工作,通常都要同時兼顧不同的事務,漸漸香港的打工仔大多被訓練成可以一眼關七,周身是刀,卻沒有一把是磨得利。然而,自僱人士通常是某一領域的專才,如鋼琴老師,需要長時間高度專注自己的專長,並精益求精。因此,我認為還未發掘到自己最大的興趣與專長(不是三分鐘熱度那種)的人,未適合成為自雇人士,因為他們難以心中只有一件事。

【工作價值觀大不同】滿足於現狀有錯嗎?

晉身大公司成為管理階層,是不少打工仔的長遠目標,他們將青春投資在不斷的自我增值中,被認為是積極進取的好榜樣。相反一個初出茅廬,找一份低於學歷水平的工作,會被視為不思進取,甚至浪費了社會資源。

筆者很喜歡看《愛·回家》系列,其中一集講述到廢青安寧願放棄高薪厚職,也要加入喜歡的保安行列。家人知道之後當然晴天霹靂,用盡各種方法,務求要讓城安在職場上保持身價,找到一份更有成就感的工作。於是滿腦子疑問的他向朋友傾訴,自己只是希望找到一份相對上壓力不大的工作,然後每天可以準時下班,和家人坐在一起吃飯,再去專注於一些小樂趣,享受一天的生活。而且對於城安來說,可以運用在心理學上的知識去輔導街坊,也算是回報社會的一種方法。

聽到他們的對話後,熊家每個人都重新檢視自己的工作。當老闆的要全天候拼搏,結果捱壞了身體;在寫字樓上班的,總是逃不過加班的命運;即使有才的編劇,亦要兼顧大量額外的工作。於是乎他們反思工作的意義,甚至羨慕城安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