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趕deadline以外的選項

我今日要做甚麼?這問題對部分人來說不易回答,但今日是哪些事的最後限期(deadline)就非常明瞭,於是趕及限期(meet the deadline)成為每日的工作項目,工作目標以至內容都在瞬間界定妥當。然而這種由外力逼使自己工作的方法成效低下,本文意圖刺激slashie和探究工作模式的同好思考,提出以「工作排程」主導的模式,取代追趕限期。

 

所謂以工作排程主導,即是某人計劃如何分配時間,運用於工作之上,簡言之就是甚麼時候做甚麼。考慮這問題時要斷定各事物所需時間和最佳處理時機,例如有些人不太適合下午在戶外跑步,有些人也不希望在午餐後參與會議。為了提升工作效率,可能安排早上開會,在眾人比較清醒時,有條件縮短會議時間;黃昏跑步,沖涼後還可稍有精神進行晚間活動。

 

工作排程仍要考慮各項工作的限期,但它只是其中一項考慮因素,當然延遲辦妥仍是不佳的,與趕限期的分別是趕限期的人往往只在限期前完成工作,「做咗」、應付成為主要考慮,而少計較「做好」或進步。工作排程令人業者自主安排工作時機,減少趕限期的壓力,給予餘裕體會、謀求其他事物,例如不同工作項目的樂趣、進步餘地等。

 

一般趕限期的做法由外在條件推動業者做事,外在條件包括金錢、別人的認可、不趕及限期的惡果等,全都不是出於自己的事,由此帶來的是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工作排程則傾向啟動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推動業者工作的是做好事情的願望、學習新事物的好奇心、提供優良服務的使命感等,這些是出於自己、自己控制的條件。由內在條件推動,較少受環境、別人、際遇影響,而是自己決定做與不做、怎樣做某些工作,內裡有沉穩堅實的力量,因為背後的理念一早瞭然於胸,工作行為只是最終的總和。

 

當然無法保證採用工作排程的人必定充滿幹勁,事事盡善盡美,絕不思考外在條件而工作;也不能說趕限期就只有死氣沉沉,有如行屍走肉按令工作。但我們日常耳聞目睹的趕限期工作模式以甚麼形態為主?充裕者往往得過且過,只求在限期前完成工作,鮮有積極尋找進步空間;疲憊者但求避開趕不及限期的惡果,被事事追逼,敷衍應付過去,談不上認真工作,即使從大處想,某工作是理想職業,但一到細緻的工作項目,仍是怨聲載道,做哪行厭哪行。於是有人會談及工作適性的問題,這就變成人怎樣選擇合適的工作,不在工作模式的討論範圍了。

 

工作模式只是工具,是達致目標的手法,孰優孰劣有時要視乎個人及境況,本文提供一個不算多人提倡的選項,刺激各位同好思考相關話題。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