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時間,就是得閒?

人類耗用天然資源,其中一種浪費得最多的是時間;現代人又自覺缺乏資源,時間算是數一數二,隨著科技進步、社會更趨複雜,人類的野心更大,想完成的事一直增多,所以只感時間越來越短缺。如何妥善運用時間成為早至兒童便要學習的課題,由家務師至專業人士、一般僱員至老闆巨賈都要思考。本文淺談在今日不大幅改變常人習慣的情況下,如何妥善運用「碎片時間」。

 

以往關於碎片時間的討論中,大多指出碎片時間是事務與事務之間的空檔,例如交通時間、吃完午飯又未展開下午工作的時間等,這固然是對碎片時間特點的恰當描述。在網絡速度提升、智能電話普及的年代,碎片時間有增無減,部分更不是環境造就一大批人有相同的運用時間模式,而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境況,例如與人通訊較少倚賴通電話,毋須理會對方能否接聽;有時利用手提電話的通訊軟件,取代電郵,毋須找合適的時地運作電腦。這些場合出現於何時何地、有多頻密、性質如何,不同人所面對的差異可以很大。很多事我們都迅速辦妥,現實又告知我們有條件這樣做,於是我們有獨一無二、催逼自己做更多事的處境,令不少人焦躁不安。

 

正因為時代轉變,一般人對單一事務的集中力下降,心中總想著不同的事,腦內運轉比手中辦事更迅速,積壓下來,心中欲完成的事比能力所及相距甚遠,不安感、無力感加重。有人提倡以正念靜觀、慢活、極簡主義等手法重整生活,筆者也絕對認同,甚至進取一點,以哲學、宗教途徑深刻反省也恰好令人正視個人需要,但有很多人聲言改變心態難於改變做事方式,秉持「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的精神,現在「心不轉方法轉」,倒不如與集中力低、愛轉換不同工作項目(task)的特點共存,善加利用。

 

有些人認為自己有大project在身,卻又擠不出時間,集中注意力從頭至尾雕琢自己的驚世巨作。反正坐定定三、四小時,自己又是邊工作邊抓零食、觀看無聊影片、掃電話,不如首先認定不可能有安坐長時間的機會,立定大工作逐少做的基準,其實很多大事都由小進度構成,例如每日花十五分鐘閱讀,最後累積一門類的知識;每日繪畫幾格漫畫,最後結集一定數量的作品;每日利用網上資源、電話程式上外語課,最終習得能與人溝通的外語。「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小大之別原來未必明確,積少成多的力量不可低估,既然外在沒有條件、個人沒有能力一次過花長時間完成一件事,不如化整為零,總比把一定出現的碎片時間用來做無所用心的事,到頭來自怨自艾,慨嘆時間永遠不敷應用為佳。

 

然而用碎片時間來消閒,做些唔使用腦的活動,好像很舒泰,又怎叫人連些許時間也用來所謂「工作」,道貌岸然似的?這就是不同人選擇甚麼生活、為自己制訂甚麼目標,也就是取捨問題了。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接觸的日益增多,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崗位轉換頻繁,不及世界瞬息萬變。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觸覺帶動技藝。海中一片地上,能做多少就多少。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