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賞想閱

【個人成長】與自己交換日記

你有沒有寫日記的習慣?


 

曾經,我很愛記下我的每日心情,但我的日記並非很有系統、很有計劃的記下每天的日常、心情。更多時候,是當我在有空或有感而發時,才會記下當日心情,有時是幾句,有時則是洋洋灑灑幾百至一千字。


 

我的手帳就是我的日記,記載著我的日程,也記錄我的心情。


 

同時,打從幾年前起,我便不間斷地寫下我的感恩日誌,通常每天寫下三項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寫著寫著,我的心情也會好起來,變得懂得欣賞身邊的人和事。


 

當我讀到台灣作家阿飛與心理師海蒂合作的《與自己交換日記 》,便以為是他們的日常生活交流,我很有興趣知道他們的日記如何精彩。


 

出乎意料之外,這本日記是關於自己的心靈日記,並非純粹記載日常生活和心情,而是關於個人全面的省察。
 

書中有4大主題,每3個月劃分一次,即每季一個主題。每週的主題,你可以透過每天圍繞主題的不同問題反躬自問,你可有7天記下你的覺醒、感受。我特別喜歡在每個主題下的「Quotes for You」。


 

【讀萬卷書】閱讀帶給你的是。。。?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上星期二(23/4)是「世界閱讀日」,大家有沒有「應節」—— 閱讀一下呢?到底我們為什麼要閱讀?若你真心喜愛閱讀,那麼你應已成為現今的「少數族裔」,也是少有的清泉呢!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很多人清早起床的第一件事,不是吃早餐,也不是閱讀,而是找來智能電話,看看有甚麼最新資訊。現在,我們只消按下電話鍵,上網便能知天下事。在各交通工具上,我已鮮再看到手執書本或報章的通勤上班。取而代之的是,人人手上都拿着手機埋頭接收資訊!

 

既然,手指一動已可獲得排山倒海的資訊,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閱讀已是過時嗎?

 

在我而言,絕不!

 

閱讀於我,無論何時也是我追尋知識、消閒,以至療愈的嗜好、活動。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作者荒木博行是日本著名的說書節目主持人,比起網絡資訊,作者更願意投放時間於閱讀,他認為閱讀更可內化知識、鍛鍊抽像思考力,也可產生自己的看法。對此,我絕對同意。

 

引人入勝的思考餘地

 

📚「我們得主動走進書的世界,全面動用自身經歷和思想去面對文字,解釋字裡行間的意境。」

 

【個人成長】一個女子「做自己」將會如何?

當生命觸底的時候,真正重要的事物就會浮現,也將帶領我們日後的道路,更趨近本質。」

 

轉眼間,2024年已踏入第一季末了,回想過去兩個月,我們不是在忙着立下新年目標嗎?上班一族則忙着定下形形式式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ex)⋯⋯

 

我們大概會思考工作的先後次序,可是卻鮮會思考生命的優先次序。可能,我們只會在遇見生命中的大事,如自己或家人身患重病、或遭遇到人生重大挫折時,方猛然醒覺何謂何事何人何物對自己最重要。

 

幸運的,人生可推倒重來,人生洗牌;來不及的,則可能此生抱撼。

 

新年之初,出版社贈送了一本很適合我這年齡層閱讀的書—— 《我不想活得正確,只想活得像自己》。作者是來自台灣的曾彥青,她在而立之年前後,經歷不一樣的人生試煉和人生決定,包括切了6公分的大腸、斷了與男朋友的6年感情、起身獨遊他國⋯⋯這一切的改變都在踏入30歲後兩年發生。可幸的是,她在尚年輕的時候醒覺,人生可以重來。

 

【心靈健康】焦慮不可怕,一同打敗焦慮小怪獸!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近日很流行的一齣電影《年少日記》,電影讓我久久不能平復,一方面為男童主角的遭遇而痛心,另一方面,我驚覺原來兒童也會有着成年人普遍的焦慮等情緒毛病。

(資料來源:年少日記海報)

近月,從新聞報道中讀到不少學童輕生的新聞,深感惋惜及悲傷。小小年紀理應一派樂天,無憂無慮,可在巨大壓力下,可能是學業,也可能源自家庭、朋輩相處等,兒童及青少年的焦慮感與日俱增。很多時,我們也忽略了焦慮這種情緒。

 

記得電影中的男童也有焦慮,害怕上學,或上課感疲倦,甚至睡着了,也是焦慮等情緒病的一種特徵。

 

你試過焦慮來襲嗎?有時候,那種感覺教人坐立不安、心裏忐忑,相當煎熬。


 

說老實,我也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尤其當我自覺準備不足便要上試場,或者面前仍有一大堆工作尚未處理,我便會變得非常焦慮和受壓。如果你也與我一樣容易焦慮,不妨看看這本書 — 《你好,焦慮小怪獸》。

 

【人際關係】你不需要那麼好相處!

你有沒有發現你的身邊充斥着不同的聲音?有的彷如至理名言,指引你正迷惘的方向;更多是形同噪音,令你不勝其煩。

曾推出《不要在該奮鬥時選擇安逸》、《大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等一系列個人成長書籍的作者老楊,在新作《外界的聲音只是參考你不開心就不參考》中貫徹對人性分析透徹的作風,一針見血點出人性的弱點,給讀者當頭棒喝的提醒。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對人性、人生,以及人際關係了解的透徹,處事之成熟。

本書談及我們關注的人性、愛情、生活、人際關係及自我,而往往我們在以上方面都接收了不同的聲音、意見,到底如何衡量採納他人的意見或處理不同的聲音呢?

【人際關係】看懂「表情面具」 成人際關係尖子

人際關係,深不可測,一點不假。懂得察言辨色、觀人於微的人,在人際關係上多為長勝將軍。若你只以說話判斷人心,而忽略對方臉上表情的微妙變化,則可能永遠摸不清對方的心意。

清水建二是日本少數獲得美國認證的FACS臉部動作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解讀專家之一,他多年來專注研究人的表情。在新作《「微表情」情緒心理學》裡,他清楚點出人們「表裡不一」的假面,並引導讀者於0.2秒洞悉對方本意。

你有否疑惑過為何主管「面帶笑容」,看來很滿意你的提案,最後提案卻不被採納?面試官對着你滿臉笑容,與你言談甚談,最後卻不被錄用!為何在爭吵後悔恨不已,希望能重歸舊好的戀人,隔天卻「堅決分手」?

這些都是忽略微表情的結果。

原來,刻意掩飾內心想法和情緒,是人類的天性,即你與我都有相同的傾向。

也原來,「微表情」是無意識的,連本人都難以控制。

為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避免正面衝突,或一心讓對方留下好印象,不少人都會戴上不同的「表情面具」。

那麼,你懂得分辨微表情嗎?

應酬式笑容讓人誤以為滿意

 

【人際關係】「留白」的藝術,你懂嗎?

你有試過欣賞畫作嗎?

欣賞畫作時,你喜歡畫紙被填滿的作品?還是留有空間的畫作?

我則偏愛留白的作品。
 
留白,就是留有空間的意思。

俗語說:「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原來,在人際關係上留白,也能造就相處好的條件。
 

🌻為自己和別人「留白」


在情緒上留白,原來也讓自己與別人更自在舒服。

 
當別人向你傾訴,特別是訴苦時,你是否未及細聽便忙不迭的提意見,指示他或她該如何做,希望拯救他們?
 
當你看見別人的霸凌行為,或肆意以言語傷害、攻擊他人的行動,你是否立刻標籤他們為「壞人」,你嘗試退後一步,了解箇中原因嗎?
 
在對話或討論時,你曾遇上一些常常會搶着發言的朋友嗎?

 

【行萬里路】倘若人生是一場旅行

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多會充斥着大大小小的旅行。旅行的目的嘛,多為放鬆身心,並在繁忙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閒。

 

然而,從青年起便週遊列國,旅居海外,在不同異鄉作客的松浦彌太郎的旅行意義,可能與你和我的不大相同。高中已輟學的他,是日本二手書店創辦人,也是生活品味大師。18歲剛成年後便闖蕩世界,遊走不同城市。由於他需要經營二手書店,而必須因應客人的需要在地球不同角落搜羅書籍,從而造就了他不一樣的旅遊人生。


松浦彌太郎將遊歷結集成書 —— 《倘若人生是一場旅行》。書中每個短篇均不一樣,記載著他在不同地方的經歷及故事,多是與他走訪不同地方搜尋二手物件的故事。有些教我大開眼界,更多叫我嘖嘖稱奇!

 

別國奇遇記

 

在三藩市罪惡昭彰的田德隆區租住小旅館,老闆竟然是意大利黑手黨首領,外表斯文、熱愛彈琴的的住客原來是屬另一黑幫!一天,住客突然消失,而黑手黨首領竟與作者談及,驚險萬分!

【兩性關係】為何伴侶會想一套、講一套、做一套?解開兩性相處的謎思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兩性關係的煩惱,人際關係往往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你們有否想過你與另一半的關係是平衡、平等的嗎?是健康的嗎?是令你心情愉悅的?還是讓你窒息、躁動不安呢?或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呢?如果是後者,那你一定要看看台灣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本年度推出的新書 — 《直說無妨:非常關係2》,或許你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或讓你了解何謂健康的兩性相處模式。

曾閱讀過鄧惠文的兩性關係作品《婚內失戀》,當時已覺她的作品出色,透過個案分析點出不少人婚後仍有失戀感覺。鄧醫師在這本書中依然是輕柔的筆觸,深入淺出,帶出男女間相處之道。很多日常遇到教我們摸不着頭腦的兩性問題,鄧醫師在書中一一解答,讀着常令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常言道:「相愛容易相處難」一點不假,難怪作者說:「相愛,從感性開始;相處,則要靠理性來維繫 。」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雖然,兩性關係不在輸贏,然而,若能了解對方心理至少可減少一些莫名其妙的爭拗。

到底男性在想甚麼?女性的心事又如何?在鄧醫師的筆下謎底都一一解開。
 

旅遊旺季下享受法式幸福

暑假快到了,標誌着旅遊旺季又展開了。

鑑於過去三年疫情關係,不少人對旅遊「饑餓」已久,潛藏體內的旅遊因子早已蠢蠢欲動!身邊不少同事朋友也一窩蜂地湧到外地渡假去,實行「報復式」旅遊呢!

 
除了親身出境行萬里路外,如果你尚未可以動身,不如先透過讀萬卷書來一趟「眼睛去旅行」吧!

法國是我一向嚮往的旅遊點,它彷彿集藝術氣質與浪漫風情於一身的國家。

我常常幻想自己在巴黎街頭的露天咖啡店一角,呷著咖啡,一邊讀我心愛的書,一邊欣賞充滿時尚氣息的途人,不亦樂乎!可是,這個夢想之旅仍未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