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

小題。

紀錄與記載,無論是要把時光刻印在生活的日常,抑是讓情感,自由的奔放;

從節奏裡邊,長出獨有的獠牙,刻紋,然後,放手一搏的,奔騰。

 

  有時候走過的路,或者嚐過的情感,無論是喜,樂,或是傷悲;在其中的情感,似乎都會從最幼嫩的芽,慢慢長成一種成熟的姿態,過程是醞釀的角色,是一種深刻的安靜裡,會長出某一種形象,包容、包覆,讓情感與意志,成為書本,成為一首閱讀的放手。

  那些放手裡邊,有的是經歷過的教訓;教訓指的是他從開始與你遇見,但你卻從尾端向他走來。

 

  似乎我們彼此終究,要走去對方的方向。

 

 

 

川端康成《千羽鶴》:孤寂的書寫與深不可測的慾念

讀川端康成的書,常常會陷入難以言喻的思緒。這難以言喻的情感一方面是感嘆他細膩深刻又唯美抒情的文筆,另一方面,卻是對他所描寫的美麗事物,感到深不可測、洶湧難抑的毛骨悚然。彷彿在他的書裡,越美麗的事物、情感,也越散發著不能輕易觸碰的恐懼。
 

《千羽鶴》是川端於1949年開始連載的長篇小說。並於1952年出版成冊。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千羽鶴》其實有續集,名為《波千鳥》。並在1953-1954年間進行連載。但後來並未完成,也因此常被人忽略。譯者林水福有感於之前的譯本皆未收錄續集,於是在2017年和木馬文化出版社重譯再版了這本新的《千羽鶴》,增加了裡面續集的內容,所以使得這次的譯本譯的雖是未完成的小說,卻讓人在閱讀《千羽鶴》時能有更完整的認識和想像。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論語言與死亡的關係

《金閣寺》,截自博客來。

《金閣寺》是三島由紀夫寫於1956年的小說。算是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說起這本小說,人人都認為這是三島展現自身美學的作品。其中充斥著各種對「美」的概念思辨。或許三島的確想在《金閣寺》之中探討美吧,不過當初深深吸引筆者的,不是其中美學思辨的論述,而是書中主角因為口吃對語言、情感還有世界產生的想法。

 

一般人通過自由操縱語言,可以敞開內心世界與外界之間的門扉,使它通風良好,可是我怎麼也辦不到。我這把鑰匙生鏽了……(當我得說話時)我感到自己變成了化石。意志、欲望、所有的一切都石化了。外界與我的內心無關,並再次堅定於我的周圍。

 

紐約札記

「迷路,我覺得也是另一種魅力,關於旅行的。」


還記得那是某個地鐵的維修日,平日裡常搭乘的那號線在早上去搭地鐵時才發現,距離目的地中間有一段停駛,然後那段需要搭乘接駁的公車。但一開始傻傻地,想說為什麼大家這站都下車,才發現原來地鐵停駛一段維修,於是只好隨意地跟隨同車廂的一位看似有經驗的小姐姐,但坐上公車後才發現,公車完全沒有報站,就好像默認所有人都是紐約客般熟門熟路,但殊不知整車上混了外來客,於是我整趟車都驚慌到不行,緊繃到差點迷路到不了有地鐵的地方,幸好最後都一切順利,雖然有過坐錯車然後下車再上車,不過幸好接駁公車不用錢,公車班次也多,一切都迎刃而解。

現在想想,覺得當初的擔心害怕疑惑的想法也很有趣,第一次的經驗永遠最能看出一個人,這也常常是旅行最有趣的地方。有可能不是每次都剛好地到達目的地,可是自己怎麼找到目的地的過程、找尋過程中與自己的對話以及所有面對迷茫時的態度都讓我成長與更深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