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態度

總是分心

俊堯在少年時代受產品設計吸引,攻讀專業的設計課程,接受少林寺式沉浸訓練,所謂沉浸訓練,是學院各導師引導學生思想完全融入設計,練就一個個設計頭腦,擁有所謂的設計思考模式。姑勿論這等學說貽誤眾生多少,至少俊堯和一眾同儕獲取這般教育,並以此為浮生難得的技藝。畢業後,俊堯一直秉持原創、以設計作為手法解決問題的宗旨,奈何人浮於事,雖然具備技藝和理想,俊堯投身職場數年後仍只能任職中下層勞工,他有不少舊同學已晉升管理層。

 

其中一個舊同學名叫嘉樂,在學院時表現平平,難以想像他日後有何成就,當然人可改變,事有曲折,嘉樂畢業後旋即籌辦個人業務,四出參加比賽、炮製個人設計,用以向不同人等宣傳、銷售概念,此處並無說錯,誠然銷售概念,而非實物。嘉樂成功且唯一的業務,是設計一款萬用車頭,同一個車頭,可以裝嵌、拆卸不同後部組件,以變成私家車、貨車、剷泥車等,達致不同功用,並由電力推動,取代化石燃料。意念大膽創新,設計圖精美,又加入當時某些社會關注的議題,例如電動取代火力、多功能,可是致命的缺點是當時的技術絕不能生產這種車。幸運的是嘉樂仍憑這設計概念獲得政府資助,成為領取公帑的小老闆。

 

討厭打工,遇上打風

全宇宙一日發生多少事?人總不能一一知曉,可惜在全知與無知之間,只要颱風逼近香港,為數頗多的港人就只關心颱風會否令自己放假一天。他們密切留意風暴消息,但也只關心與己相關的資訊,成為狹隘追風者。

 

老土地說,颱風襲來,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可大可小,例如農夫的收成大減;在急風暴雨中仍有人要謹守工作崗位,他們要冒上危險;露宿者和流浪貓狗流竄走避;樹木、斜坡附近潛藏危機。這些小學教科書都提及,而狹隘追風者一概不理。關於颱風的氣象知識廣博,狹隘追風者又不過問,但他們喜愛參照家中窗戶可見的市況,來質問氣象部門發放天氣警告的依據。他們只對幾時掛八號風球、黑色暴雨警告訊號是否生效、自己要否返工感興趣,這些形成一個窄小的圈,圈外的事物就毋須理會,這不就是井底之蛙的形態?

 

坐立何處

打工通常是辛苦的,辛苦之處莫過於受限制,工作時間、工作項目、人事、薪酬(!)等不可能完全自主,若要至少做到獲得上司同事的基本尊重、實現工作意義,有一些重要元素值得注意。

 

Geneviève是英文教師,教學和批改課業的工作繁重,加上科主任作風強硬,又喜愛轉換科內政策,令很多同事的工作量百上加斤。Geneviève自問須做好份內工作,份內工作就是教好學生,實質工作內容也圍繞這原則出發,所以Geneviève備課和批改課業是全組老師最精細的。二零二零年武漢肺炎肆虐,她積極開發網上教學的可能,尋找多種線上工具,令網上教學更多姿多采,並預算它們在回復現場教學時的用途,這些舉動都早在其他同事之先。Geneviève的工作表現獲得科主任和其他高層欣賞,明言意欲擢升她,但Geneviève拒絕,只想做好應做的工作,又要兼顧家庭生活,主張維持現在的工作崗位。Geneviève明白要維持現狀,也要交出恰當表現,但她不理會考績,認為只要做好工作,評核自己工作表現的人又具備正常的判斷力,就自然通過,其餘的事可依從自己判斷而行,因此她面對不合用的教材、不切合學生的課程時,會極力避開,甚至敷衍過去,無視科主任的強勢指示,留下時間和精力做「教師」這崗位上應做的事。

 

我想,我就看不見

首先講三個關於經營、創業的故事。

 

(一)

鄔先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冒出頭來,由小職員熬至小老闆,經營建築材料生意。在講究質素、百業待興的年代,優質建築材料成為搶手貨,本地國外客戶爭相湧來,向鄔先生訂購產品。二十世紀後,科技和行內需求轉變,鄔先生未能適應,生意萎縮,後期慘淡至幾近結業,曾經被後進嘲笑「連電腦都唔識用,仲想發達?」。鄔先生覺得臨退休前仍可放手一博,皇天不負有心人,自己付出這麼大努力,打拼一生,最終一定有回報,便向銀行、財務公司借貸,抵押物業,結果欠債纍纍,更別說翻身。

 

(二)

偉強管理生產線多年,掌握多類產品由構思至生產的過程,懂得如何令一件產品從新創至製成,並推出市面。他酷愛釣魚,又有環保意識,恰巧認識一位自資經營環保魚排的實業家,與他商議出版一本從未問世、保育魚類的書籍。實業家不反對這計劃,並說「如果不計較賺錢蝕錢,出版這部書也無妨,將來也可展示給人看自己做過的事。」偉強事後問朋友:「實業家說出書無妨,是否代表他也認為這計劃會成功,能夠賺錢?」

 

(三)

100-1=?

大家都知道,在十進制的世界內,100減1等於99。然而,在職場上,很多時候100減1會等於0,一個小小的錯誤,會導致100分的努力被全盤否定。這個說法看起來很殘酷,卻是事實。因此,盡早養成嚴謹的態度,是必須的。

杜絕「只不過是……而已」的想法

實事求是的你,請杜絕「只不過是……而已」的想法。在校園內,一份出色的作業,如果有一兩個錯字、一兩句病句,甚至一兩個論證做得不嚴謹,老師仍然會給你A或A-成績。你也會告訴自己︰「這份作業只不過是有少許瑕疵而已。」然而,當你做實事的時候,少許的瑕疵帶來的影響並不一定只是少許。試想想,如果你收到電力公司的繳費通知時,發現信件內「只是」在款項上有「少許」出錯,或「只是」在繳費限期上出了「少許」錯誤,你會怎樣?你不會覺得那「只是少許」出錯,你會覺得那是「嚴重」出錯。

因此,離開校園後,請不要再以「只不過是……而已」為藉口,縱容自己犯錯。在校園內,如果你的作業「只是」在款項上有「少許」出錯的話,你可能會理直氣壯地跟老師說,格式正確、角色身份正確、語氣用詞正確、地址正確、聯絡方法正確。總之,你覺得100分減去1分等於99分,你仍然應該要取個A-或A。然而,離開校園後,你的一字一句,都肩負責任,不可以亂來,一份資料出錯的實用文,根本不實用,誰人還會給你一個A?

【工作價值觀大不同】滿足於現狀有錯嗎?

晉身大公司成為管理階層,是不少打工仔的長遠目標,他們將青春投資在不斷的自我增值中,被認為是積極進取的好榜樣。相反一個初出茅廬,找一份低於學歷水平的工作,會被視為不思進取,甚至浪費了社會資源。

筆者很喜歡看《愛·回家》系列,其中一集講述到廢青安寧願放棄高薪厚職,也要加入喜歡的保安行列。家人知道之後當然晴天霹靂,用盡各種方法,務求要讓城安在職場上保持身價,找到一份更有成就感的工作。於是滿腦子疑問的他向朋友傾訴,自己只是希望找到一份相對上壓力不大的工作,然後每天可以準時下班,和家人坐在一起吃飯,再去專注於一些小樂趣,享受一天的生活。而且對於城安來說,可以運用在心理學上的知識去輔導街坊,也算是回報社會的一種方法。

聽到他們的對話後,熊家每個人都重新檢視自己的工作。當老闆的要全天候拼搏,結果捱壞了身體;在寫字樓上班的,總是逃不過加班的命運;即使有才的編劇,亦要兼顧大量額外的工作。於是乎他們反思工作的意義,甚至羨慕城安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