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

職場就是戰場,面試就是搶灘,嘴巴就是機關槍。

最近天氣轉涼、不時下著大雨,讓我想起一開始當人資時,都會擔心應徵者因為太冷、太熱、雨太大而打來取消面試,甚至是直接人間蒸發,人資就會被用人單位責怪成效不佳。

但後來想想,我應該感謝這種天氣,因為這就是天擇啊!一場大雨就把不夠積極、容易放棄的人打出原形,老天都在幫我篩人啊!適~者~生~存!

曾經有一場面試,時間剛好在萬安演習前,所以我前一天就提醒應徵者要提早到,不然會卡在半路上動彈不得。

演習前30分鐘,應徵者通知我他臨時出了一點狀況,但他會努力趕來。

演習前10分鐘,他說他在奔跑中。

演習前1分鐘,我走出公司大門向左、向右看,都不見人影。

演習時間一到,路上響起了警報聲,車輛紛紛靠邊停車。我心想:「啊,他來不及了。」但接著遠遠看到一百公尺外有一人狂奔而來,霎時彷彿身處戰地,周圍敵軍轟炸、砲彈四射的樣子,非常震撼。

他的積極不放棄讓他順利地參加了面試,最後也獲得錄取,不是大兵,而是一個薪水相當不錯的職位。可喜可賀。

從那時到現在已過了四、五年,這些年我看著他克服困境與低潮、晉升加薪,現在過得也挺不錯的。乾脆以後面試我都約在萬安演習前好了啦。

到底你是很Man的小女人,還是很小女人的Man?

最近有人打給我,做一位離職員工的reference check,最後問到這位同仁是否有違規不法的紀錄。我點開了他的個人檔案,發現他五年前犯了一個錯,是講出來穩死的那種,我邊假裝電腦跑很慢,邊猶豫著要不要說。最後決定不說。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樣不道德,但我認為畢竟是五年前的事,且當時也決定讓他留下來,而這五年內也沒有再犯過其他錯,那應該要給更生人一個機會,所以我裝做沒發生過這件事。

我平常都不太打電話做reference check,因為陌生人之間的對話總是有所保留,或甚至是隱瞞、欺騙。所以除非對方公司有認識的HR,不然就算了。

不過我常會去偷查應徵者在網路上的發言,以前通常看履歷就能查出他的PTT帳號,看看他發過的言論與履歷、面談內容是否有不符之處,或是有無針對本次應徵的發文。當發現他正與另一個職位之間做選擇時,我就可以依他重視的條件與疑問,再不著痕跡地打給他遊說,增加報到的機會。

有時也會看到有的應徵者整天都在討論網拍、討論遊戲,或是發一堆廢文,但我覺得不影響錄取與否,因為那是工作外的個人生活,像我其實整天也都在講垃圾話。

帥到分手,強到沒朋友,優秀到不錄取我。

有句話說:「棺材裡裝的不是老人,是死人。」

照樣造句:「得到offer的不是優秀的人,而是被錄取的人。」

聽起來有點廢話,但請注意,我們認為優秀的人理當會優先被錄取,然而有時候不見得如此。

有位主管直接跟我說:「我不要台大的學生。」在他經驗中,台大人優秀但不好管理,也待不久。原因有很多種,可能跟樣本有關,剛好錄取的都是糟糕的。也可能是因為公司本身條件就不好,所以管不動也留不住人才。結果就是,再優秀的台大生已被他排除在外。

當然前述是個特殊情形,而一般公司進行招募時,重視的是應徵者與工作內容、同事、主管、部門、整間公司之間的契合度,因此獲得錄取的,也不必然是能力優秀的人,而是最適合的人。

常見的是因應不同的工作需求來鎖定招募對象,例如有時需要新人來接手基礎行政工作,有時需要熟手來提升工作效能。而如果是流動率高、大量招募的職位,可能只要長得像人類就會被錄取。

曾與一位主管一同面試,有一位應徵者面試表現相當好,學經歷也相當優秀,照理說可以直接錄取了。但這位主管最後跟我說:「我不要這麼好的啦,能力差一點沒關係,重要的是會聽我的話,我會比較好吩咐他做事。」

啊呀~~原來你要的不是人才是奴才啊!!!

我的專長是在討債集團的砸場下存活兩年。

教育是一種很厲害的東西。

老師在學生這張白紙上,恣意地寫下各種知識與觀念,型塑了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浦澤直樹的《怪物》中提到:「人類...可以成為任何東西喔」,心理學行為主義學者John B. Watson曾說,給他一打小孩,他可以把他們訓練成醫生、律師,也可以把他們變成流氓、乞丐。在在說明了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力量,很可能勝過了先天的遺傳因素。

曾經面試一位應徵行政人員的女生,年紀約24歲,履歷上有著一份工作、兩年年資的紀錄。在她大學畢業後,就到了某保險經紀人公司擔任行政人員,負責登打保單資料、整理文件等行政庶務。換工作的原因是因為常有人來找老闆討債,而且會到處砸東西,造成每天工作都很緊張,所以想辭職了。

因為我沒看過討債公司在討債的樣子,所以我很白目地問:「請問是砸到什麼程度呢?」她說玻璃窗戶會被打破,桌上的資料、任何用品都會被砸到地上,因為辦公室常常被弄得一團混亂,所以很多業務、行政人員紛紛離職,剩沒幾個人。

我又再問:「請問妳進去多久後發生討債事件?」她說到職三個月後,就不時有人來討債。等等,也就是說兩年的工作中,她有一年九個月都在被討債的陰影下做事!我對於她能撐這麼久,感到相當敬佩,便問了她為何當初不趕快離職?她說:

「因為老師說,第一份工作至少待兩年才能展現穩定性。」

招募了一群人才做成一鍋好粥,老鼠屎往往是老闆自己。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個偏僻山裡的村莊來了一位外地人,拿出一個石頭向村民說:「這是從仙人那取得的石頭,單單把它放進水裡煮,就會煮出一鍋鮮甜的好湯,若跟其他食材一起煮,還能引出食材極致的精華!」

於是當晚,村民們架起了爐火、放上大鍋子,一個個拿出上好的食材丟進鍋裡與石頭一起燉煮,果然煮出了一大鍋好湯,每個人喝了湯後,都讚嘆這顆石頭真是厲害!吃飽喝足後,當晚這位外地人就悄悄離開了。 呃,先不談所有東西煮在一起好不好吃,讓這鍋湯好喝的,究竟是石頭,還是食材?若將場景換成職場,石頭是公司、食材是人才,外地人的那些話,則是形象廣告。 許多公司打著響亮的名聲,彷彿錄取就踏上人生勝利的坦途,錄取者看著身邊優秀的同事們,象徵自己也是優秀的一員。一群傑出的人們,很順利地獲得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成果,但卻漸漸發現公司只是顆石頭,還是顆帶有老舊思維與階層體系的絆腳石,於是一個一個離開公司。公司不會惋惜,因為後面還有很多人引頸期待著報到。

年少有為才叫厲害?大器晚成行不行?



年少有為引發集體成功焦慮

相信在人資圈,或者中年想要轉職、換工作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在人力市場上,「35」這個數字是個魔咒、門檻。仿佛一個人只要年過35歲,無論他的實力、才情如何,在市場就被貼上過氣商品的標籤。

在兩年前,這還是個被企業、社會公認且默許的狀態。我就很常聽人資在找人時,明明要的是歷練充足、戰功彪炳、情緒穩定的主管級,但一看到35歲以上就不由自主的嫌棄。我一直都很納悶這種”年齡歧視”的想法:如果要找的是上述條件的高階人才,請問35歲以下的人,符合條件的機率高嗎?


走進書店也是一樣。只要觀察架上暢銷書排行榜都是哪類型的書,就知道現代人的焦慮是什麼。有陣子超流行「30歲之前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過了35,再不XXX就是人生魯蛇」、「我如何在30歲達到財富自由」等等這類年少有為的標題。搞得好像人人都好年輕就成功了,了只有我沒有似的。

國際獵頭Sandy|人資與獵頭,年末忙什麼? ─ 你多久沒更新履歷了?

文章作者:Sandy Su

原文連結:人資與獵頭,年末忙什麼? ─ 你多久沒更新履歷了?

人資與獵頭,年末忙什麼?企業內部的人資 ─ 當一年將近接近尾聲,人事部除了稅務的事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協助各部門主管做年末的最後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