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關係相處-儀式感篇

 

所謂的儀式感 就是呈現對某件事情or某段時間的  重視&珍惜
在我們的認知裡 通常只會對特定節日、大事件會做到儀式感 (比如: 年夜飯、結婚、買房搬家...)
但是!!! ★小小的日常生活 若也能增添一些儀式感 
可以大大的為你們的關係加分 這種幸福滿足的感受甚至有些時刻會大於 大日子的儀式感

應該怎麼做? 以下幾點舉例供參考❤️

■邀請函: 以  隆重  的方式邀約對方一起做某件事 如:寫張小卡片給對方 邀請對方一同共進晚餐 或是 幾點到幾點來場約會 附上行程表之類的
米雅示範◆Dear 我熱烈地邀請你 下午2點和我一起去河濱公園騎腳踏車 請問你願意接受並赴約嗎?
就這麼簡單! 能手寫會最有感 不過口頭或傳訊息也是有點效果

【HKese 原創】【書評】《小王子》觀後感(上):由心感官的童真世界

本書基本資訊

作者:安東尼 · 聖修伯里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譯者:李玉民

法文書名:Le Petit Prince

本書寫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一度被列為禁書呢。聖修伯里將其獻給了萊昂 · 維特的童年時期,不過萊昂 · 維特是誰呢?他別名為里翁 · 沃斯,是作者聖修伯里生前的一個朋友,是一位猶太裔的法國人,與聖修伯里一樣是位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佔領法國後被關進了集中營,最後死在了集中營

聖修伯里說,請孩子們原諒,他把這本書獻給了一個大人。這個大人居住在法國,在那裡他饑寒交迫,急需得到安慰。所有的大人原先都是孩子。最後聖修伯里將獻詞改為:獻給童年時代的萊昂 · 維特。

想家了,但,又如何

  如果你腦海中曾對自己說「我有點想家了」,我相信你未必懂如何回應這句說話,雖說這對某些人來說是較難向別人甚至家人啟齒的話題,但我認為仍有必要去面對。假如你想家了,那就好好去想呀,又有什麼關係呢?

 

  家這個概念其實每個人的定義也有所不同,我就不多贅述。人在海外,你可能過得不錯,對日常生活也應付自如,甚至有點享受的感覺。但突然有一剎那,你想起遠方的親人和朋友,想起他們跟你相距千里,你意識到他們物理上的缺席,你開始翻開心裡的回憶,仔細搜索著曾經的過往,哪天大家開心吃了頓飯繼續長談良久,或一同為了一則費解的新聞生氣得咬牙切齒,你頓時平靜下來,細味著當時一同分享同一個時空的喜怒與哀樂。對,你想家了。


 

  或許此刻你會質疑當初為什麼離家的決定,是什麼東西的支撐讓你一直走到如今這一步,我是不是應該放棄一切,回到哪個熟悉的地方,陪伴在那些我熱愛的人身邊?雖然答案別人無法直接告訴你,只能由你去尋找,但我希望你知道,選擇權永遠掌握在自己手心裡。哪個選項你最滿意,不要猶豫,選他就是了。人生在世其實都只是求開心,快樂便足矣。


 

多有時未必代表好

  朋友K突然的來電令我從焦急中清醒過來,我知道她應該是有些事不吐不快,需要找個窗口釋放一下,而我今天就是那一扇窗。寒暄了幾句後,我便單刀直入,問「怎麼了啦,又遇到了什麼天大的不公嗎?」然後她開展了我們的對話。


 

  她說她的朋友W最近因為失戀而瘋狂在交友軟件上認識不同的異性並跟他們外出約會,時而還會拍攝約會的照片傳到朋友群組內,W分享的喜悅並沒有得到群組內其他朋友的回應。我為此感到奇怪,追問之後K續說她的朋友感覺是在向朋友們炫耀自己感情生活豐富多於單純想要分享快樂。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K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原來W一直都是單身,對上一個男朋友是她的戀愛初體驗,與前度交往一陣子之後不幸落得被分手的下場。其實W早前在剛交往時就已經有和K及姊姊們討論過感情之中遇到的問題,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表示W的前度乍聽之下不是一個理想的人選,甚至可能是為了滿足某方面的需要才與W在一起,大家均希望W不被傷害。


 

  我跟K說「不要想太多啦,有些事不是你隨便說幾句,別人就能有所改變,有時需要經過自身的經歷才能有所領悟,W要做什麼別人只能建議,不能強逼,要不要接受並採納都是她的自由。」惟W沒有聽從姊妹們的建議,最終前度選擇離她而去,導致W現在沉淪在交友軟件中。

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投稿文章

我是一個在台灣讀大學的香港人,今年廿一歲,其實作為一個理科人,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會想出一本書。畢竟文筆不好,年紀輕輕的。在很多人眼中,還是一個「小孩子」的階段,根本沒什麼可能寫出一些大偉論。

出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對家母親友朋友離世、獨自生活、過往所發生的大小事深有感觸而寫。


我是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別跟我說「一直都會好起來」「你不去想那麼多不就沒事了啊」「開心一點 放鬆一點」,因為如果這些句有用的話,我就不會有「重度抑鬱症」。




 

【致職場內向者】請擁抱這樣的你,別活在他人的期待裡

❝ 許多人認為外向比較快樂,但你願意成為許多人的其中一人嗎?如果不是的話,那許多人認為該做的就與你無關。❞

你身邊有內向的朋友嗎?還是你也是個內向者呢?

對於「內向」,你的解讀是什麼呢?你會覺得內向者不合群嗎?

抑或是一種性格缺陷?

過去我們總認為內向者偏向負面,但你知道內向者也可以很健談、很樂觀嗎? 內向和外向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獲取心理能量方式不同。

在忙碌了一天之後,外向者需要找一群朋友出外吃飯,從中恢復能量;內向者則是必須一個人靜靜地,不管是看書、泡澡或是發呆都好,只要是一個人,內向者就能好好充電,再繼續出發,這就是內外向的不同。

若你的另一半或朋友是內向者,請擁抱這樣的他們,試著了解他們並不是故意不合群,更多時候是他們認為一個人會比合群來得更在。

● ● ●

有個故事想和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