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麵

論香港人普遍的飲食文化(相機食先)

談起香港人的一大特徵,毫無疑問其中一個答案必是相機食先。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KOL或foodie,並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的飲食體驗。為了吸引更多關注,高質量的照片、構圖、內容和排版變得不可或缺。一些網紅甚至會花費半小時以上的時間擺設食物,只為了拍攝一張完美的照片。雖然我們理解照片對於經營社交媒體帳戶的重要性,但是我們是否真的尊重了廚師和食物呢?

在日本,有一些餐廳張貼告示,希望客人能專注於剛剛煮好的食物,而不是沉迷於手機或拍照。這並不是限制客人的自由,而是希望他們能及時品嚐到美味。像拉麵、天婦羅等食物一旦上桌,就需要盡快享用,否則美味將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消失。

我個人完全贊同即時進食是對廚師的尊重,同時作為一個食評家,我也需要拍照。因此,我會僅花30秒的時間拍照,然後立即開始享用,以確保品嚐到最新鮮的美味。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我們應該保持對廚師和食物的尊重。拍照是一種方式,讓我們能夠分享和回味這些美好的瞬間,但我們不能忽略了食物的本質和廚師的用心。讓我們保持平衡,用心品味每一道美食,同時也欣賞並尊重那些為我們帶來美味的廚師們。

論品味

近日有兩名foodie於同一日不約而同地寫了同一間餐廳的食評,可評語卻十分兩極,引起一時熱話。作為一個清泉foodie,今日想同大家討論下咩叫真正嘅foodie,利申:個人見解,歡迎討論。

Foodie,Google 翻譯美食家,現泛指吃貨(愛好美食之人)。美食,人人喜愛。但誰又是真正懂吃的人呢?各位若有看過周星馳的食神的話,美食家的嘴不應當是食神一樣,能準確吃出食物的味道、調味、料理手法,甚或是缺陷嗎?試問現今社交平台上有幾多位可以做到?

互聯網的興起令人人都可以成為foodie,在城市中穿梭,為大眾尋找「隱世美食」,介紹打卡餐廳或名店。正所謂「樹大有枯枝」,foodie除了介紹推薦的餐廳外,不應該還要有一條令人信服的金舌頭嗎?所謂品味,理應細細品,淡淡味。只有細緻地感受食物,才可品出其珍饈之處。何以foodie現今卻成了廣告下的產物,更以主觀的個人口味來斷定食物的水平?美食家,真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