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L

論香港人普遍的飲食文化(相機食先)

談起香港人的一大特徵,毫無疑問其中一個答案必是相機食先。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KOL或foodie,並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的飲食體驗。為了吸引更多關注,高質量的照片、構圖、內容和排版變得不可或缺。一些網紅甚至會花費半小時以上的時間擺設食物,只為了拍攝一張完美的照片。雖然我們理解照片對於經營社交媒體帳戶的重要性,但是我們是否真的尊重了廚師和食物呢?

在日本,有一些餐廳張貼告示,希望客人能專注於剛剛煮好的食物,而不是沉迷於手機或拍照。這並不是限制客人的自由,而是希望他們能及時品嚐到美味。像拉麵、天婦羅等食物一旦上桌,就需要盡快享用,否則美味將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消失。

我個人完全贊同即時進食是對廚師的尊重,同時作為一個食評家,我也需要拍照。因此,我會僅花30秒的時間拍照,然後立即開始享用,以確保品嚐到最新鮮的美味。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我們應該保持對廚師和食物的尊重。拍照是一種方式,讓我們能夠分享和回味這些美好的瞬間,但我們不能忽略了食物的本質和廚師的用心。讓我們保持平衡,用心品味每一道美食,同時也欣賞並尊重那些為我們帶來美味的廚師們。

為何KOL/Youtuber在這時代如此盛行?

對於有使用各類社交媒體,或是會使用YouTube的各位而言,每日瀏覽的各類post或者影片都不乏KOL/Youtuber(以下簡稱KOL)的出現。而KOL沒有年齡限制,只要有知名度即可接到給類型的業配以及曝光率,有中學生直到40或者更大,均能成為KOL,而KOL通常都是擁有美麗臉龐或者曼妙身材的女性,或者英俊的男性。他們有的是創作人,rapper、填詞人等等,也可能是運動教練或是美妝blogger。對於現時隨處可見的KOL,大家又曾否思考為何這麼多人渴望成為KOL呢?

【隔岸與斜槓對話】台灣OL靚女開台講打工仔辛酸:意識到身為僱員的束縛感

大學時期讀夜校,日頭工作,晚上趕去上課,來自台灣的Zoey其實已經有滿多工作經驗,最一開始,她是一間相機公司擔任美編與網頁設計,後來她也相繼在其他公司做過視覺設計、品牌設計等類似的職務。直到大學四年級,她到紐約的吳季剛服裝工作室實習(當時的專業是念服裝設計)回國以後,她卻決定不再繼續往服裝產業發展,反而想要開始進入遠距工作的世界。

而很幸運的,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間叫做「時刻旅行」的旅遊公司擔任旅遊編輯與企劃,因為與旅遊有關,公司經常需要出差,甚至上山下海,也因為是初創公司的緣故,所以公司風氣很開放,她們一週有一半的時間可以到咖啡廳或在家工作,也讓她開始接觸這樣的工作文化。

後來,她開始在一間韓國的新媒體公司做他們的設計與編輯,因為公司是在韓國且在台灣沒有辦公室,因此她們完全不用到公司,可以自行選擇工作地點與時間,甚至可以到處旅行,這也開始展開她數位遊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