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

山川方夫《夏日送葬》推薦序:以驚悚描寫存在的虛無,在幻影般的文字裡省思人的真實

山川方夫,是日本近代的一個小說家,雖然在世期間寫了不少短篇小說,而且多次獲得芥川賞和直木賞的提名,但可惜他並不長命,生於一九三○年,但在一九六五年就因為發生車禍而逝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他的童年剛好經歷二次大戰的開始與結束,因此戰爭在他的小說中,儘管不一定直接是故事的主軸,卻經常作為一個隱藏的背景,出現在各種細節中。除此之外,山川方夫畢業於慶應大學的法國文學系,而他的畢業論文則是和沙特有關,也就是寫下《存在與虛無》的思想家。因此在他的小說中,我們除了可以看到戰爭對人心產生的陰影外,也可以看到許多和虛無、自我等存在意義有關的哲理探討。

不過筆者第一次看完這本短篇小說集《夏日送葬》時,其實馬上想到的不是沙特,而是另一個法國哲學家勒內.基拉爾(René Girard)在他的一本書《浪漫的謊言與小說的真實》裡面提到的想法:小說的價值,在於:

「只有小說家才寫出了幻想產生的真實過程」

在墮落中重生:坂口安吾筆下的戰爭與落伍者

Daniel Cheung on Unsplash

 

第一次認識坂口安吾時,坂口安吾給人一種很狂的感覺。這主要和他對現代事物的態度有關。他曾說:「即便京都或奈良的佛像全毀了,也不覺得哪裡不方便,但電車不開可麻煩了~」甚至認為「剷平奈良的法隆寺拿去蓋停車場也無所謂。」相反地,他讚美軍艦、監獄等等現代發明,因為他認為許多古典的事物不過就是富豪的附庸風雅之物,非但無實質目的,還充滿虛偽的道德觀。而現代發明與此不同,他們的價值完全依靠他們的使用效能。對他來說,這樣的事物因此不像所謂的「傳統」是空洞的。

三島由紀夫《鏡子之家》:在「距離」的玩弄裡,體會自我的迷失和縫合

出生於1925年的三島由紀夫,本名為平岡公威。撇開川端康成,可以說是日本戰後文學的第二把交椅。帥氣的外表、優美深刻的文筆以及充滿傳奇的一生,使他不但在國內有極高的聲譽,在西方也具有不小的影響。更曾三度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

很多人知道他的大名是因為《金閣寺》或《假面的告白》,不過據他生前所說 — — 至少在他還沒寫《豐饒之海四部曲》前 — — 他認為自己最喜歡小說並非前述二者,而是這本1959年發表的《鏡子之家》。

在談及本書時,雖然被人們尊為「戰後文學」的巨擘,他卻似乎不想以此自居。

「我在《金閣寺》描寫了『個人』,這部《鏡子之家》想描寫的是『時代』。《鏡子之家》裡的主人翁,不是人物,而是一個時代。這部小說,並非所謂的戰後文學,而是『戰後結束』的文學。」——三島由紀夫

 

《鏡子之家》,截自博客來。
《鏡子之家》,截自博客來。

 

現在的我們,還「等待」嗎?——閱讀貝克特《等待果陀》、馬奎斯《沒人寫信給上校》中的等待姿態

「行動是成功的開始,等待是失敗的源頭。」、「只有行動才能帶來改變。」、「人有無限的可能,但如果不行動,什麼可能都沒有。」……

 

對現今的人們來說,等待常常是一個負面的詞彙。首先,他不符合效率。而且通常意味著浪費。第二,和行動相較,等待往往是被動的,象徵著人無法選擇、掌握自己的時間。更可能暗示自己沒有主見、沒有想法,只能默默等待。彷彿就像太宰治《人間失格》裡的主角,是個失敗、一事無成、什麼都不敢做的懦夫。無法規劃自己的人生,也沒有夢想然後隨波逐流,任人(時間、命運)宰割。盲目地在偶像、「神明」、政治人物身上尋求指引和等待他們帶來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