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儘管疾病纏身,身心俱疲,但仍是<<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 西蒙・德・波娃

某天在誠品打書釘看的書。這是一本記錄了西蒙波娃與她妹妹陪伴母親臨終前的回憶錄。西蒙波娃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女權主義者之一,她強硬的性格令其一生都與母親的關係十分惡劣。西蒙波娃在照顧母親期間,慢慢發現了母親脆弱的另一面。母親對於死亡的「動物性的畏懼」,也讓西蒙波娃感受到,母親和她一樣,都是如此熱愛生命的女人。於是在她母親臨終之際,她和母親達成了和解。

 

整本書的結構可分為四個部份:

一開始記錄母親因為一宗意外而住院的日子。

然後是手術期間西蒙波娃回憶起母親年輕時的形象。

接著記錄母親手術後生命進入倒數的日子。

最後記錄母親的後事。

 

母親在西蒙波娃的印象一直是極其專制和強硬的女人,然而在母親因為摔倒而住院的日子裡,她開始發現了這個倔強的76歲女人也不得不認老。這裡有兩個片段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第一個是母親在病床上經常作的惡夢:有人在我身後追趕,我拚命跑、拚命跑,碰到一堵牆,我非得跳過這堵牆不可,但我不知道牆後有什麼,我好怕。死亡本身並不讓我害怕,我害怕的是要跳過去。

生存與死亡

錢,並不是萬能,最重要的,於生死,我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生存。

當死亡在你眼前,什麼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

錢,可以隨意揮霍了。

但我發現當自己又對生死沒有問題時,煩惱又舊話重提啦。

錢,又成了公認的煩惱。

人生並不奇怪,生死存亡是第一個最要緊的問題,錢是其次的,他們會忘記自己所擁有的物質,一瞬間他們會發現曾經最重要的事物,這一刻一切都不重要。

但是當我們又回到生活的時候,我們又再一次煩惱,再次遺忘我們需要的東西,其實很少,只是單單生存。我們又追逐於名利物質,又過上不幸的生活。

這是我們不清醒的輪迴。

談到生死,我們便突然清醒,明白過來一切並不是最重要最可怕,原來我們最怕的是結束。

有些人知道自己將要死去,他們會感到無比自在,能放下世俗的痛苦和煩惱,未賞不是一件好事。

其實人真的很簡單,他什麼都不要,真正的危機是生存還是死亡。

能生存,是興幸,能再次面對挑戰,再次回歸幻象,再次真實地感受和追逐著彼此的希望欲望,這個世界乘載著大家的夢。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論語言與死亡的關係

《金閣寺》,截自博客來。

《金閣寺》是三島由紀夫寫於1956年的小說。算是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說起這本小說,人人都認為這是三島展現自身美學的作品。其中充斥著各種對「美」的概念思辨。或許三島的確想在《金閣寺》之中探討美吧,不過當初深深吸引筆者的,不是其中美學思辨的論述,而是書中主角因為口吃對語言、情感還有世界產生的想法。

 

一般人通過自由操縱語言,可以敞開內心世界與外界之間的門扉,使它通風良好,可是我怎麼也辦不到。我這把鑰匙生鏽了……(當我得說話時)我感到自己變成了化石。意志、欲望、所有的一切都石化了。外界與我的內心無關,並再次堅定於我的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