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很多東西的本質,其實只是一種存在】

我有枚紋身貼紙,就貼在我左手手腕內側,脈搏之上,是尾鯨魚。

有段時間對紋身貼紙猶疑不決,因此決定先試上一段時間,測試一下。

我告訴自己,這段時間內,只要有一刻我對它的存在感到不舒服,我也不適合真紋身。

原來真的有這麼一刻。那是某天在公園內想跟某個阿婆說話(為什麼要說話不在這裡說),我發覺自己下意識地把左手收在背後,心裡想著的是「老人家會不會以為我是壞孩子而避開我」。

原來心裡還是根植著「紋身=壞孩子」這封建思想。

*

上星期去找兩歲的姨甥女玩,她指著我的紋身,仿似重大發現地叫“fish!fish!”,對她來說,這不是紋身,不是貼紙,甚至連鯨魚也不是。

很多東西的本質,其實只是一種存在。它沒有善惡沒有對錯,賦予它意思的,是人的心。

紋身是。金錢亦同樣。

木字

文字不敵視頻?誰還願意看文字?

今天是2021年1月26日,打這句話的時候我還打錯了「2020年」。時間過的很快,2020年好像就是瞬間的過去了,網絡媒體的發展也好像一瀉千里,潛移默化的改變了用家的習慣/行為模式。而文字的專欄、創作受眾好像越發減少。現在,誰還會看文字?

在搜索引擎搜索,才知曉原來短視頻、視頻、自媒體的崛起也不過十年之期。那為什麼到現在看視頻成為了我們生活必不可缺的一種行為?答案還是是導入所說的潛移默化。我雖然只在內地生活兩年左右,但在北漂之前還是也有一直留意國內的文化發展,也有一直在看國內的綜藝節目什麼的。見證著<奔跑吧兄弟>慢慢變成<奔跑吧>;<中國好聲音>變成<中國新歌聲>又變回<中國好聲音>。還有各種個樣的綜藝節目。那這個跟看視頻潛移默化成為生活一部分有什麼關係呢?

【生活誌】中文字的思想和情感

我一直都覺得中文字很美,每個字、每個詞都包含不同的涵意,各種的組成方式,能讓你表達人生當中的情緒。你看字而非字,你是去意會它背後給你的思想和情感。

我家從來不是個有文化的家族,只是碰巧大家都愛看看書、讀讀字而已。因此我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我都愛去請教父母。我依稀地記得小學階段,中文課上開始出現一些看不懂的字句,就是考生最害怕的文言文了,同學們都叫聲四嚷,紛紛開始討厭起上中文課。而我也同樣如是,不想接受這個挑戰。

那時候我嘟起小嘴,問著母親:「為甚麼文言文那麼難的呢?」她笑了笑,回答說:「你看字,不是要去背它的意思。是要去感覺它,看看它給你的,是什麼感覺。那像畫、像拼圖遊戲,慢慢就能理解了。」

老實說,當時我十歲不到,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就算了。可是時間一分一秒走過,人生的經歷慢慢累積,開始回想起這一段話,似乎明白到母親的意思。自此之後,看詩,就似歌像畫,你能從字裡行間中,看到了詩人帶來的感受與畫面。

例如《長恨歌》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整句看來就像是宮庭劇的畫面,你就似是瞬間穿越到古代,看到了楊貴妃的美貌。再說是人所共知的例子,如《紅樓夢》的「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看字不難理解,但去感受的話,就像快速看過一生,留下只有孤寂的感覺。

【回憶何價?】為何人人都愛想當年?



如果回憶能夠計算,應該值幾錢?

最近香港與起了一股「古早味蛋糕」熱,周圍都開起了古早味蛋糕店,但反而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常吃的紙包蛋糕,觸動了封塵已久的兒時回憶。


心血來潮到麵包店買了一個。雖然是很普通的糕點,卻不是間間麵包店都能夠找到。
不過縱然它的價錢再貴,為了追尋回憶的味道,我想我付高一點的價錢也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