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Fatherhood教會/教緊我的n件事

家門外傳出「爸爸,爸bi」的聲音,語帶雀躍,時而夾雜笑聲 – 這往往是太太帶小女回府的情景,也是純粹的、從主而來的恩典 (至少對筆者而言吧)。她的笑容和成長往往把父母的煩惱化小。

礙於工作性質,筆者偶會自詡育兒專家,對太太及四大長老說三道四,但回想起來,小女才是一家三口之師:

開心為先

筆者不時潛入whatsapp家長群組𢯎水吹,了解專家們對兒女就讀幼稚園的看法。乍看之下,嘩!又早教又掌紋,死未!筆者實在是少見多怪。

猶記得十數年前翻閱過某A Level考試攻略,其前言直指該考試「極度艱辛」。香港本已是個不容小孩慢學的城市,任公開試制度再變革也是如此,何必提早要小朋友收起笑容,埋首學海?

小女沒背字,但喜愛看書,且不怕陌生人,足矣。開心自然願學。

學習把「我想小朋友點」改成「我知小朋友想點」

承上,不少叔父輩總會在寒暄時加句:「小朋友咁叻,第日做醫生」,真係多謝哂。

從古以來沒有一個父母能夠完全知道上帝在小孩身上作過甚麼,小孩的喜惡更不由我控制。筆者與女兒有shared interests當然值得高興,但我還是會句她說"you do you"。

有一種會呼吸的痛,叫METOO

 

台灣近期的METOO,每個圈子陸續都有人被踢爆,到目前似乎沒有消停的趨勢,而且還被某黃姓藝人硬扭成YOUTOO。

親子教養,禁談與熟人的身體界線

我的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往往「只會」特別強調,要提防路邊搭訕的怪叔叔,與敲門的大野狼。但是,女孩子面對愛用摸摸、碰碰的肢體接觸,來「開玩笑」的親友,父母會告誡不可以彆扭,要大方,說「不」是不禮貌的行為,大人(或比自己上位者)又不會吃了你也不會害你。

質疑親師長官的權威,與看似玩笑但可能別有用心的言語和動作,那是家裡不能談的禁忌話題。即使對方別有用心,他只要辯稱自己是無心的,你也要相信他是無心的。其實動作者(通常是男性的上位者)往往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幾乎都是旁人,而且往往是女人,在為男人的行為辯解,說那是「在玩」、「在開玩笑」。

溶去那無言的雪: 當家庭的兩代人已不能再溝通時....

談了兩篇關於溝通的文章,有讀者感嘆的回應,無言已是自己和孩子最好的溝通,開口只是又一次兩代大戰的開始。在社運、疫情的雙重夾擊下,社會撕裂和兩代溝通決裂成為不少香港人日日面對的問題。在大環境、大時代的洪流下,作為家長該如何衝破冷冰的沉默重建溫暖的溝通之路。筆者嘗試以三篇文章作回應, 盼如在大海中水滴般的文字能供給你那麼一點點的方向。

 

馬丁·路德·金曾說「和平不是沒有衝突,而是在衝突中保持理智。」 許多決裂性的衝突不是因一次激烈的爭吵而引起,乃是在多次粉飾太平,更甚的是鐵幕下的太平所引起的強烈性反彈,在多次內心衝突壓抑下爆裂出來的傷害。 在重修溝通之路時,首要的不是與對方重建勉為其難又軟弱無力的溝通,例如 「吃飯了沒有? 今天到那了? 遊戲好玩嗎?」  這些話在平常的兩代關係中是有益的, 因為這讓人能感受到被覺察的存在, 但是在傷害已深的關係中, 閒聊就成了無意義, 無誠意的冰冷聲音, 稍一不慎, 因不滿對方的回應, 又再引起一輪激烈的對話, 令鋪了雪的關係再累加了一埸霜。

在嘗試再次展開溝開前, 運用理智回想自己在衝突時,為了粉飾太平下有何失去理智發出傷害性的說話和行動,也認真地面對自己, 為何面對自己親愛的下一代令你失了理智說出, 做出一些你想像不到自己會說的話, 做出一些你難以置信的事。 以下一些問題可供參考反思

《大排長龍》系列繪本,好看好聽又好吃的學齡前親子共讀繪本

 

 

在孩子幼稚園以前,親子共讀是非常重要的,在還沒認識字,不太熟悉「書」時,我們可以讓他們愛上故事、愛上書。


 

也因此,我一直都有去圖書館借繪本的習慣,一年要借個兩百本以上,但說實話,裡面會重複唸的就那幾本,經常是把陌生的繪本唸過一次後,直到還書期限都沒再打開過,之後當然也不會再借回來唸。


 

我認為好的繪本應該有幾個特質:畫風吸引人、劇情幽默、細節豐富,當然能帶有一點啟發更好,字數適中適合當小學橋樑書也是加分。


 

這些特質,在《大排長龍的XX店》系列我都看到了。

知識的詛咒,可能讓你親子關係被詛咒


「知識的詛咒」解釋是這樣的,一旦我們學到一項事物,就會忘記還沒學到時的感覺是怎樣,也就失去了教導他人學習的能力。

 

先說,知識的詛咒是可以靠學習克服的,並不是說像真的「詛咒」一樣,只能等奇蹟發生。但前提是你要注意到它。

 

仔細一想真的是這樣,就像我之前有篇文章《你以為的倚老賣老,其實只是記性不好》,在工作上大家都是學過來的,但學會了以後,就忘記還沒學到的自己長什麼樣,所以可能教也教不好,更容易失去同理心。

 

雖然名為「知識」的詛咒,但我認為在知識的學習上,這個詛咒還是小事。

 

因為你要教人家知識,就會去學嘛,如果你的職業就是老師更得學。就算不是老師,頂多內心覺得你怎麼那麼笨,不教了,也不致於有什麼大衝突。

 

但如果是生活上的例子,反而更容易產生問題,上面的職場前後輩的狀況就是一個,前輩可能覺得後輩不認真學習,但更有可能的是,前輩以前也是這樣子。

 

最嚴重的問題,我覺得是親子教養。

 

我們常常對孩子過於嚴苛:「走路為什麼不看路」、「屁股要認真擦」、「吃飯不要掉飯粒」。

 

看了數百本繪本,還是這套最好看:《包姆與凱羅》系列

 

今天要介紹島田由佳的圖畫書:《包姆與凱羅》系列。

這套書我從小孩出生就買了,看到現在六年,即使我每年都從圖書館借100本以上的繪本回來唸,但最喜歡的還是這系列,原因就是它讓我每次翻開都是有驚喜,非常值得推薦的好書。

就像棒球界會說日式風格就是比較細膩,這本由日本人著作的繪本也是如此。

這套繪本有兩個主要角色:包姆與凱羅,包姆是隻大狗,應該是媽媽的角色,凱羅是隻小青蛙,對應生活中調皮搗蛋的小子。其他還有一些好朋友像是小兔子、小小狗、土撥鼠之類的。

可愛的繪本常常見,但這系列最厲害的就在於細節,人家是魔鬼藏在細節裡,這系列是把一堆幽默放進去了。

舉例來說,有一本是《包姆和凱羅的天空之旅》,講的是他們兩個「做」出一架飛機後開飛機去找爺爺的故事,途中當然經歷了一段奇妙旅程,但最讓人發笑的是,在包姆認真組裝飛機時,凱羅正在旁邊塗鴉。

最樸實無華的興趣,卻對孩子的成長有舉重若輕的效果,你一定要知道的繪本功能

 你知道讀繪本有什麼好處嗎?

除了可以培養專注力、想像力、好奇心外,不同的主題還能增進觀察力、同理心等。

很多父母工作忙,回到家也都累了,所以3C就成了這些孩子成長素材的提供者。

但不用我說你也知道,現在的電視節目或YouTube都追求速成與聲光,因為小孩子不會被知識性或故事豐富度吸引,但看到好笑的段落、鮮艷的色彩,可是沒在管劇情好壞的。

但你知道嗎,有種神奇素材遠勝過任何聲光效果,雖然樸實無華,但卻能吸引孩子最多的專注力,任何故事加上一些,保證孩子津津有味。

那個神奇素材就是:父母的聲音。

我每天晚上會花一個小時陪伴孩子,自己唸完繪本後換他們唸 (這就需要獎勵了),之後睡前再熄燈聊聊天,天南地北的聊,反正只要是父母的聲音就夠了。

只要到了唸書時間,孩子們都會很甘願把遙控器放下,蹦蹦跳跳地跑到房間準備。

我的2個兒子雖然都在唸幼稚園,但他們也注意到書上除了插畫外,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方塊,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叫做「字」的神奇玩意,也會好奇每個字代表的意思。

這樣的學習不是爸媽老師,拿著ㄅㄆㄇ說我們來學認字,而是他們自己有興趣去問懂的人學來的,換句話說,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露營真的沒有比較省,但為什麼我還是愛露營?

最近疫情延燒,但我的露營行程並沒有受到阻撓,至今一年半已經22露了。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去露營?畢竟露營裝備也是所費不貲。

的確,露營裝備不只是帳篷,帳篷多的是兩三萬的,我買一頂不到一萬,也沒投影機什麼的高檔裝備,但花起來還是要五萬左右,跟飯店住宿費比起來其實也沒省到。

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省下了不少時間精力。

你可能會說,露營還要搭收裝備,累得要命又花時間,哪來的省時間精力啊。

其實,要看跟什麼樣的生活型態比。我露營前的周末生活型態,就是去兩個地方玩,禮拜六一個、禮拜天一個。

景點遍及苗栗到嘉義,所以我每次出去可能要單趟開車一小時,可能還有門票費、三餐,花起來也是兩三千跑不掉。

換成露營後就簡單多了,夜衝開車一個多小時到定點,睡2晚再回家,硬是少了來回一趟的車程,花費也更少一點(一點點點)。

更重要的,小朋友喜歡野外的環境,他們喜歡有地方讓他們自由奔跑。

想想去公園的場景,大多是到一個定點,大人顧在旁邊等小孩子玩。畢竟公園的人真的不少,有時候一走失真的很難找到。

在露營時,我會先帶著他們走一圈露營區,知道邊界在哪裡,其他就讓他們自由探索。

小朋友就喜歡這種當個小大人的機會,他們可以出外探險,累了就回家補充能量,然後,繼續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