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歧視

一本旅遊指南的停刊,讓旅行史走向進步之路

因為審稿,意外看了一部電影,感謝作者讓我知道,歷史上曾經有一本專門為特定族群量身訂做的旅遊指南,那就是「綠皮書」(Green Book)。

從「綠皮書」的文本全名,諸如《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The Negro Travelers’ Green Book》,不難理解這樣的旅行指南文本,主要是寫給非洲族裔的美國人,在公路駕駛時使用的指引。

1940年版的綠皮書封面(Photo Credit: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DIGITAL COLLECTIONS)

種族隔離與歧視公然橫行的年代,有色人種的公路之旅,處處是危機

南北戰爭之後,美國各州長年以種族隔離的相關立法或名目,來區別白人與有色人種的生活空間。南部與邊境各州有俗稱的「Jim Crow Law」,限制有色人種能使用的大眾交通,出入的廁所、餐廳、旅館、學校等。

種族英雄,偉大的總統:《林肯》影評(無雷)

    嗨大家好,我是MILI,《林肯》是由導演Steven Spielberg執導,於2012年上映的美國傳記劇情片。這部電影以Abraham Lincoln總統為主題,描繪了他在內戰期間領導國家、爭取通過《解放宣言》和廢除奴隸制的鬥爭。該片以Daniel Day-Lewis飾演 Lincoln,他因此角色獲得了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林肯》以歷史事件為背景,展示了 Lincoln在政治鬥爭和個人困境中的掙扎。影片著重於 Lincoln推動通過第13修正案,廢除奴隸制的努力,同時也涉及到他的家庭生活和政治決策的複雜性。這部電影在製作和表演上備受讚譽,被認為是一部具有深度和情感的精彩傳記片。

    

    1.劇情簡介:

    

歧視、虛偽與心寒:《逃出絕命鎮》影評(無雷)

    嗨大家好,我是MILI,《逃出絕命鎮》是一部2017年上映的美國心理驚悚片,由Jordan Peele執導,Daniel Kaluuya主演。該電影講述了一個年輕非裔美國人到他的白人女友的家中拜訪,但逐漸發現這個家庭背後有著不可告人的陰謀。這部電影大獲成功,被廣泛稱為一部具有深刻社會和政治諷刺意味的現代經典。
   
   1.劇情簡介:

友情,超越膚色與隔閡:《幸福綠皮書》影評(有雷)

    嗨大家好,我是MILI,《幸福綠皮書》是一部2018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由Peter Farrelly執導,Mahershala Ali和Viggo Mortensen主演。這部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1960年代的故事,Mahershala Ali飾演一位黑人鋼琴家,Viggo Mortensen則飾演一位義大利籍紐約人,他們在南部地區展開了一段跨種族友誼之旅。這部電影獲得了多項獎項,包括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等獎項。
   
   1.劇情簡介:
   
   《幸福綠皮書》是一部以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講述了一位意大利籍紐約人陪伴一位黑人鋼琴家進行巡迴演出的旅程。故事始於1962年的美國,主角Tony是一位一心想賺錢給家人過好日子的保鑣。他被雇主介紹去當一位黑人鋼琴家Don的司機和保鑣,這讓Tony感到有些不自在,因為當時種族歧視和隔閡非常普遍。
   不過,Tony仍然接下了這個工作,並且開始了他們的巡迴演出之旅。這段旅程並不容易,因為在美國南部,種族隔離仍然存在,黑人被限制在特定的地區,而這也使得他們在路上遭遇了很多困難和挑戰。

用不卑不吭的態度證明自己: 《關鍵少數》影評(無雷)

    嗨大家好,我是MILI,《關鍵少數》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於2016年上映,由Theodore Melfi執導兼編劇,改編自Margot Lee Shetterly的同名書籍,講述了三位非裔美國女性在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中工作的故事。這三位女性是Katherine G. Johnson、Dorothy Vaughan和Mary Jackson,她們的工作對於美國太空探索計畫非常重要。這部電影獲得了許多好評,並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女配角等多個提名。

   

   1.劇情簡介:

   

   《關鍵少數》的故事情節講述了三位非裔美國女性Katherine G. Johnson、Dorothy Vaughan和Mary Jackson,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NASA的工作。在那個時期,種族隔離和性別歧視仍然盛行,這三位女性在工作中面臨了許多困難和挑戰。

【遊記】同枱食飯 卑詩省華人的移民故事

華裔是最早移民加拿大的亞裔族群之一,在1880年代,加拿大政府曾聘請數千名華人勞工興建太平洋鐵路。據統計,卑詩省於1881年約有4350名華人居民,而現在這個數字已經突破至54萬。大規模的移民潮始於19世紀中葉,中國境內的政治動盪和自然災害都是促使華人離鄉別井的關鍵因素。

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皇家郵輪亞洲皇后號(1913-1942)將溫哥華與香港、上海、長崎等亞洲主要港口城市相連起來,這艘客船長達174米,設有3種船等,可容納一千兩百名乘客。當年,乘這艘船來溫哥華的華人移民,在壅塞的三等客艙內待了好幾個月,才飄洋過海來到這片土地上謀生。

「種族歧視在外國很嚴重吧?」真的是這樣嗎?

BLACK LIVES MATTER引起全球對「種族歧視」的重視和關注,種族歧視有很多種,言語上也好,行動上也好,相信也不用我細說,大家也懂。在不同地方生活過的我,要說沒有受過類似種族歧視的對待是騙人的,只是我都會先去理解對方這樣做的用意為何,再判斷是否真的是種族歧視。如果隨便就說別人種族歧視其實只會不斷增加不同種族的人之間的仇恨,是一個惡性循環。當然很多人會覺得種族歧視就是不對,沒有籍口,就該發聲讓社會都知道,但有些情況下我們該理性一點分析。

 

影評德國記錄片《The cleaners》:社交媒體 & 種族歧視

由於武漢肺炎疫情嚴重,導致不少行業都要強制地進行14日以上的隔離,我便趁著這段時間觀賞了一套來自德國的紀錄片The cleaner:網絡審查員。沒想到這套紀錄片竟然引起我對這麼多層面的反思。當中牽涉的不只網路審查員的心理影響,亦有政治,種族歧視及其他問題,令人觀後也不禁思考。這篇文章亦會針對種族歧視的方向來發表意見。

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來自緬甸的羅興亞女人的說話。她訴說了往時遭到殘忍對待的回憶。當時兩名緬甸男子將她的女兒扔進火坑,兒子則拋進水渠裏,他們割下了她的耳朵並且強暴了她。雖然她出現的畫面十分短暫,卻令我頓時啞然。

紀錄片完結後我便於引擎器中搜尋了有關羅興亞人的資料,便發現原來紀錄片中有關羅興亞人的描述只是九牛一毛,原來在緬甸人眼中,羅興亞人對他們而言根本不屬於他們國家。所有的社交媒體對羅興亞人的描述都是惡毒的,甚至只要簡單地搜尋,就會發現不少緬甸人對羅興亞人施暴的照片及短片。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彷彿對他們而言,羅興亞人只是某種動物一般,並不將他們視為「人」,甚至連「羅興亞」也是有一種侮辱的意味。對他們而言,對羅興亞人施暴就像能成為緬甸中的英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