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同枱食飯 卑詩省華人的移民故事

「一席之地」展覽從華人餐飲文化切入,內有溫哥華藝術家Paul Wong所設計的碧藍色餐廳埸景。

華裔是最早移民加拿大的亞裔族群之一,在1880年代,加拿大政府曾聘請數千名華人勞工興建太平洋鐵路。據統計,卑詩省於1881年約有4350名華人居民,而現在這個數字已經突破至54萬。大規模的移民潮始於19世紀中葉,中國境內的政治動盪和自然災害都是促使華人離鄉別井的關鍵因素。

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皇家郵輪亞洲皇后號(1913-1942)將溫哥華與香港、上海、長崎等亞洲主要港口城市相連起來,這艘客船長達174米,設有3種船等,可容納一千兩百名乘客。當年,乘這艘船來溫哥華的華人移民,在壅塞的三等客艙內待了好幾個月,才飄洋過海來到這片土地上謀生。

早期的華人移民受盡白人和加拿大政府的歧視,溫哥華博物館(Museum of Vancouver)以《一席之地:卑詩省與華人的遷徒》(A Seat at the Table: Chinese Immigration and British Columbia) 為名的展覽,從華人餐飲文化的角度切入,展示華人移民對卑詩省做出的貢獻,同時研究種族歧視現象對華裔的影響,以及他們尋求正義與平等的艱辛歷程,展期直到今年年底結束。展覽團隊用「華人移民」指稱來自中國的移民,用「加拿大華人」或「華裔」來稱呼具有華人血統、已經多代在加拿大安家立室的人。展覽亦依歷史慣例沿用「白人」來指稱在法律、政治和社會上曾享有相關特權的歐裔移民及其後代。

品嘗不同移民故事

首入眼簾的是由溫哥華藝術家Paul Wong所設計的餐廳場景,以碧藍色作主調,與藝術家在1981年於唐人街所拍攝的一系列照片風格相若。牆上掛有兩套白色廚師服,餐檯上則擺放了一部迷你的電視機,放映着早期加拿大華人的生活照片,在這小角落中,空氣中響起昔日餐廳的聲音,食客的聊天聲、廚師的炒菜聲此起彼落。旁邊的展示箱所展示的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小物,也反映了展覽的不同主題:招財貓象徵着新移民的宏願、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代表華人的創新思維、珍珠奶茶呈現了文化多樣性、醬油則意味着傳統的傳承等。

其中一個展區設有三個「卡位」(即廂座 ,booth),參觀者入座後可點擊屏幕,慢慢品嘗不同的移民故事,例如於 1908 年抵達溫哥華島,年僅十四歲的陳良惠,他最初是在電纜公司工作,後來發現對糕餅的熱愛,做了各式各樣的派、司康餅、奶油泡芙及蛋糕,也為他羸得許多友誼。主人翁曾兩度回中國,並在當地成家,生了兩個孩子,可惜礙於當時實施的排華法案,令其妻小無法到赴加拿大,直到1950年才能一家團聚。

展覽的其中一個展區設有三個「卡位」(即廂座)。

說不盡的離散故事以外,也不乏講述團結、不屈不撓的成功例子。以「阿華田餐館」(Ovaltine Café)為例,它於1942年起在喜士定東街(Hastings St)落戶,轉眼邁向80年,雖然賣的是炸魚薯條、漢堡包等西餐,但前後四任店主皆為華人。影片中訪問了首任店主的兒子黃星翹,他是加拿大首位華人法官,他憶述小時候經常在父親的店裏幫忙,有一位退休的一戰護士,每天都會來吃早餐,由於附近是警察局,因此警察在當時也是餐館的常客。

順帶一提,於1950年代,溫哥華霓虹燈產量堪稱全球第一,就連教堂也用霓虹燈來做宣傳。到了1960年代,霓虹燈卻是一個社會重大爭議問題,成了眾矢之的。有民眾認為這些招牌遮蓋了城市的自然之美,驅使政府最終通過了招牌管控條例,霓虹燈的工藝自始逐漸消失。如今,溫哥華只有幾處地方還保留着古老的霓虹燈, 「阿華田餐館」的招牌就是其中之一。



永遠的異鄉人


過去,卑詩省的加拿大華人受到非常嚴重的種族歧視,在加拿大地鐵路建成後,政府於1885年頒布《華人移民法》引入「人頭稅」制度,從1885年至1923年期間,華人移民納稅超過兩千三百萬加幣(相當於現在的十五億加幣)。到1923年更全面禁止華人入境加拿大,該禁令直到1947年才解除。展覽特別劃開了一個區域,展出從過去到現今針對華裔移民的種族歧視。兩排貌似孔明燈造型的燈籠,印有過去主流傳媒曾提出的歧視言論,區內也展示了Paul Wong的霓虹燈作品,寫着「限華」(Chinese Only)兩個大字,反映當時白人企業公然拒絕和限制中國人的時代。

Paul Wong的霓虹燈作品,寫着「限華」(Chinese Only)兩個大字,反映當時白人企業公然拒絕和限制中國人的時代。

早期許多公共空間將華人與其他非白人排除在外,或是設立特定區域,如電影院的包廂等。這些隔離政策的瓦解很多時來自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微小但勇敢的行動。展覽一條名為《力爭上游》的短片,敘述1945年Vivian Jung和她的同學在公共泳池Crystal Pool挑戰種族隔離的事蹟。Vivian當時是一位正在受訓的年輕教師,為了成為老師,她必須取得救生員證照,但卻無法使用當時唯一的公共泳池,眼見如此不公,她的老師和同學當場抗議,堅持除非Vivian跟大家一起,否則他們拒絕進入游泳池。自此,卑詩省各個公共場所實行的隔離開始鬆動、瓦解。

《力爭上游》短片,敘述1945年Vivian Jung和她的同學在公共泳池Crystal Pool挑戰種族隔離的事蹟。

展覽也邀請訪客分享在日常生活中的種族歧視經歷,把這些故事寫在一張餐廳訂單似的卡片上。一位加拿大華人分享,小時候母親常常為她準備餃子做午餐,但她一進學校就會把飯盒偷偷倒掉,寧願餓着肚子也不想被同學嘲笑,到末她還跟母親說了句對不起;一名來自墨爾本的遊客則寫道:「我意識到自己作為白人所擁有的特權。我們需要傾聽。我們需要成為盟友。 我們需要為正義的事情而站在一起。」;還有一位加拿大人,留下了簡潔的一句:「We are one.」

時至今日,疫情底下針對亞裔的仇恨事件仍屢次出現,影響着許多人的生活,只有匡正過去的不義,種族歧視的事件才能在不久的將來消聲匿跡。正如一位來自卡加利(Calgary)的加拿大華人留下的心聲所言:「把每一個你遇到的人,當成自己一樣來對待就好了。」懦弱是因為沒有能力去傷害,善良是有能力但選擇不傷害。

本文由作者【Sophie】創作刊登於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創作者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現居溫哥華,歡迎各類型文字合作。
回應
Blogger / 內容創作者 / 作家大招募
投稿刊登你的文章,成為HKESE 平台作家
HKESE 自由作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