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種族英雄,偉大的總統:《林肯》影評(無雷)

    嗨大家好,我是MILI,《林肯》是由導演Steven Spielberg執導,於2012年上映的美國傳記劇情片。這部電影以Abraham Lincoln總統為主題,描繪了他在內戰期間領導國家、爭取通過《解放宣言》和廢除奴隸制的鬥爭。該片以Daniel Day-Lewis飾演 Lincoln,他因此角色獲得了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林肯》以歷史事件為背景,展示了 Lincoln在政治鬥爭和個人困境中的掙扎。影片著重於 Lincoln推動通過第13修正案,廢除奴隸制的努力,同時也涉及到他的家庭生活和政治決策的複雜性。這部電影在製作和表演上備受讚譽,被認為是一部具有深度和情感的精彩傳記片。

    

    1.劇情簡介:

    

堅守原則的冷戰英雄:《間諜橋》影評(有雷)

    嗨大家好,我是MILI,《間諜橋》是一部由Steven Spielberg執導的2015年間諜劇情片。這部電影以冷戰時期的真實事件為背景,講述了一位美國律師James Donovan被招募為間諜交換的調解人的故事。

    電影的劇情設定在1960年代初期,當時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一名間諜飛行員被蘇聯逮捕並關押。James Donovan被指派為這位間諜飛行員的辯護律師,為他提供法律援助。然而,隨著故事的發展,Donovan意識到這個案件超出了普通的刑事審判範疇,而涉及到了美甦之間的政治鬥爭和間諜交換。

    電影以真實事件為基礎,展現了Donovan如何努力捍衛法治原則並保護被告的權益。它也探討了人道主義和正義的價值觀,並展示了在冷戰緊張的氛圍下,個人決策如何影響全球政治和國際關係。

    《間諜橋》由Tom Hanks主演,他扮演James Donovan一角。這部電影獲得了廣泛的讚譽,包括六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它被認為是一部情節緊湊、扣人心弦的間諜片,同時也探討了更深層次的主題。

    

    1.劇情介紹:

    

友情,超越膚色與隔閡:《幸福綠皮書》影評(有雷)

    嗨大家好,我是MILI,《幸福綠皮書》是一部2018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由Peter Farrelly執導,Mahershala Ali和Viggo Mortensen主演。這部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1960年代的故事,Mahershala Ali飾演一位黑人鋼琴家,Viggo Mortensen則飾演一位義大利籍紐約人,他們在南部地區展開了一段跨種族友誼之旅。這部電影獲得了多項獎項,包括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等獎項。
   
   1.劇情簡介:
   
   《幸福綠皮書》是一部以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講述了一位意大利籍紐約人陪伴一位黑人鋼琴家進行巡迴演出的旅程。故事始於1962年的美國,主角Tony是一位一心想賺錢給家人過好日子的保鑣。他被雇主介紹去當一位黑人鋼琴家Don的司機和保鑣,這讓Tony感到有些不自在,因為當時種族歧視和隔閡非常普遍。
   不過,Tony仍然接下了這個工作,並且開始了他們的巡迴演出之旅。這段旅程並不容易,因為在美國南部,種族隔離仍然存在,黑人被限制在特定的地區,而這也使得他們在路上遭遇了很多困難和挑戰。

今年,我在美國渡過了9月11日

 

  過去的週六,適逢911事件20週年紀念,本想去外州的我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後去了離自己最近的海邊,剛好能看見墨西哥灣,意料之外的是人原來也不少。

 

  尤記得911事件發生之際我仍只是一名剛上小學的學生,完全不能理解到底當天美國本土發生了什麼大事,只記得電視新聞報導持續播放住客機直接撞向世貿雙子塔的畫面,相當震撼,這應該算是我對911事件的第一印象吧,僅此罷了。

 

  諷刺的是,小時候認為只是一件不愉快的事竟為日後世界格局帶來如此重大的改變,甚至可形容當今是後911時代。美國政府得悉被恐怖份子攻擊後,隨即宣佈對阿富汗出兵,以表示對塔利班政府包庇拉登等911事件始作俑者的回應,結局是塔利班迅速倒台,也為往後20年的反恐戰爭拉開帷幕。加上今年8月美軍宣佈要完全撤離阿富汗後,塔利班以王者之勢在極短時間內重奪阿富汗政權,難免還是令人有風水輪流轉的感覺,好像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原點。無奈當中孰是孰非只能交由世人定奪,往後的發展仍無人知曉。

 

【美國工作實習】從生活體驗當地文化

Orlando 跟香港最大的分別是,美國人熱情多了。即使他們說的只有「how are you」、「have a nice day」,表面互相問候一下,比起香港那種冷漠互不理睬的文化感覺活得輕鬆多了。
 
生活於香港投訴文化之中壓力在所難免,尤其服務行業。在美國迪士尼工作發現,遊客走過都會主動同你打招呼,甚至跟你說聲「thank you」,同事對視也會微笑打個招呼,或者說句「辛苦你了」。比起在香港,服務業好像沒那麼緊張,而且要認識不同的人容易很多,番工也可以四處跟附近員工聊天打發時間。
 
說起壓力,來到美國便沒有了那種「隨時被拍片公審」的約束。在香港,即使乘交通工具都要小心得很,生怕一個引人注目既舉動,便會成話網上熱話。也難怪的,相比香港一個小社會,美國一個大國,網絡公審的力量也變得沒那麼集中。
 
有時候,美國人又有點像中國人,沒想像中的文明,總有些人問路時一副理所當然的模樣,一句感謝也沒有就溜掉了。還有,每次乘車時也發現他們都喜歡把腳放在旁邊的坐位,看著就想起了無奇不有的強國人。假如發生在香港,不知又會被誰拍了個照然後在網絡上被人集體攻擊了。
 
不過還蠻欣賞這裡的隨和自由文化,互不相識的人向你打招呼和閒聊,感覺很舒服隨性,笑容也不自覺的多了。

【深度旅遊】要了解一個地方,由認識其飲食文化開始?

習慣了香港多元化美食,住在美國真的覺得可以吃的選擇很少,不是太油膩,就是太貴。在這裡要吃得好,實在不易。

出外吃的選擇甚少,扒房的確份量十足,質素高,可是一頓飯就用上了半日的工資;或是選擇隨處可見的快餐店,價錢可以接受,只要能忍受每天吃著煎炸食品等待身體負荷不了的一天。不過後者實質上並不是一個選擇,因為才抵達三天多,腸胃已經抵受不了而腹瀉。

為力抵快餐文化,減少開支,不得不自煮。可是超市食品一樣貴。以為簡單健康食品最耐吃,但一個生菜竟賣香港的3倍(憑我在香港超市購物的認知),西蘭花也好像要四十多元才一大棵,豬扒雞胸肉牛肉也不在話下。對一個本來不會下廚的人來說,煮一頓飯本來就不易,加上材料的限制,每天吃的離不開那數種款式。二十多天後,薯仔豬扒、漢堡排西蘭花、洋蔥雞胸肉已成了我們的拿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