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

ESG表現影響企業集資及存亡‎ 工程師成就不可或缺環保節能環節

ESG表現影響企業集資及存亡‎ 工程師成就不可或缺環保節能環節
https://lnkd.in/gfgdmTza

近月熱浪襲港再次突顯全球暖化越趨嚴重,各國對氣候問題關注度提升,尤其講究大型企業營運或進行生產時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近年金融投資機構亦注重企業在環境、社會和管治方面的表現(簡稱「ESG」),並以此作為評核投資標準之一,以往部分企業以改善ESG表現作為吸引投資者的「宣傳工具」,現在它卻漸漸成為企業能否獲得大型投資者青睞的「生死存亡」準則。工程師在環境部分的工作是舉足輕重,特別涉及能源使用的屋宇裝備設施,因香港建築物佔全港用電量達90%,故在建築物實踐節能是工程師們的基本目標。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上任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

原文網址: ESG表現影響企業集資及存亡 工程師成就不可或缺環保節能環節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99234

可持續發展 人人有責

近年很多企業都關注可持續發展,其實早於60年代,已有人提出此概念,當時支持環境保護議題的人士開始爭論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於1987年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需要,又同時能夠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模式。人類應共同努力和地球建造共融、可持續和具適應能力的將來。欲達至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經濟發展、社會共融和環境保護三方面如何協調,三個因素相互關連,對個人和社會的健康發展極為重要。

 

可持續發展與經濟增長並無矛盾

 

經濟發展對社會、環境和物質的保障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對於不發達的地區更為重要,他們因為貧窮導致環境和生態惡化,從而再次加劇貧窮,這種惡性循環能夠憑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得以改善。只要正確地選擇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減低損失及浪費,亦要減少因經濟活動對環境造成壓力,便能達到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

 

自然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相互協調

 

巨人的肩膀

最近有幸拜讀前老闆的傳記《鄭裕彤傳》有所感悟,小編是一個讀管理學的人,信奉西方的系統性管理理論,但當閱讀《鄭裕彤傳》後,讓我明白到管理學只是一套方法、一種工具,可運用在任可企業之上,可把成功量化及計算,是集結所有學者的智慧而創造的一套完整系統,可把管理學理解為給管理者的一套玄門正宗的武功秘笈,但秘笈只是一本書,沒有靈魂,細嚼前人的事蹟,讓我明白一個道理:若要生意成功,先要學懂做人。

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壓力釋放】如何面對消失中的Work-life Balance?

工作生活平衡的理論其實早在70-80年代的歐美國家已經出現,但熱愛工作的中國人到2020年都未能有效推行,而且因為資訊科技的發達,這個理論亦慢慢地被時代淘汰,未享受過的中國人應如何自處呢?

打工仔想要投入工作生活平衡的理論當中其實很被動,往往受制於僱主或企業文化是否著重這方面。企業可從福利、員工關係溝通、以及工作時間或地點等作安排,關注員工滿意度,從而提升留存率、公司聲譽、生產力、質量、創造力和顧客服務等。但中國人公司不流行這一套文化(可能中國人員工也不習慣這套文化),導致工作生活平衡模式無法在中國落地,就算香港這個受西方文化影響多年的地方,也被這根深蒂固的中國人習慣影響著。

最近受疫情影響下,不少企業都實行在家工作,即表示私人空間也在不情願的情況下被工作侵蝕,工作與生活已無法劃分界線,更遑論工作生活平衡。原本在工作中積累的壓力,可透過回家放鬆得以減壓,但現在可能24小時也無法完完全全離開工作,壓力無處可宣,日積月累之下,因壓力而引致的疾病便漸漸衍生出來,所以為什麼越來越多香港人精神健康出問題,正是因為沒有了逃離壓力的避風港。

如何面對沒有了/從來未試過的工作生活平衡模式?以下有三項建議:

Slasher的福利 - 自由

斜槓族不同月薪族,沒有年假、病假、婚假、產假、侍產假、恩恤假、生日假等,亦沒有醫療福利、勞工保險、強積金、花紅、膳食津貼等,但有一個比所有福利更珍貴的福利 - 自由。

作為斜槓族需要多才多藝,但本人認為最緊要的一門技能,應該是時間管理。如果能夠好好控制適當時間做適當的事,你會發現原來可以逐步增加斜槓量,那才能真正發揮你的多才多藝,才能享受打工仔沒有的時間自由。

我有一個習以為常的定期活動,就是每兩星期去一次西九龍捐血站,雖然叫西九龍捐血站,但其實是鄰近奧運站。去捐血站當然是為了捐血,但不少朋友都問:為何可以每兩星期捐一次血這麼頻密?懂得問這個問題證明他也對捐血有一定了解。一般情況下,18歲以上男士隔75日可以捐一次血,而女士則需隔105日才可捐血。而為何我可以只隔14日就捐一次血呢?我想藉此機會科普一下大家。

【金錢以外的回報 】你行山所以我行山

斜槓族有時會不計報酬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你可能會說:沒有報酬,那豈不是做義工?沒錯,就是義工。

有人放假會選擇宅在家中,有人會選擇行街睇戲食飯,有人會選擇做運動,而我則喜歡去做義工。你可能會話:替人做事卻沒有報酬,豈不是浪費了自己寶貴的放假時間?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你一開始已把義工定義為「支出」、「負數」,因此當沒有報酬來平衡這個「負數」,就覺得吃虧了。有這種想法的人,大部分都可能未曾嘗試過做義工。有人可能反駁說:我做過啊!我賣過旗,覺得好無聊......

這種想法並不奇怪,因為你未能於那次義工活動找到樂趣或意義。如果有這種想法的人,或未試過做義工的人,我建議你嘗試多做幾次不同性質的義工,你很可能因此而慢慢感受到箇中樂趣,或更深一層感受到箇中意義,從此可能會愛上參加義工活動,成為長期義工。

最近因為COVID-19疫情影響,很多義工活動都被迫取消或延期,但又衍生出與疫情相關的義工活動,除了派發抗疫包這種直接相關的活動外,比較有趣的是「行山」活動,你可能會問:行山與義工有什麼關係?難道是慈善行山?非也。義工不一定與籌款拉上關係,這次行山是單純的義工活動。